圖:《崇慶皇太后萬壽圖》第四卷《蘭殿延禧》有近28米長,是故宮來港的「最長」展品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故宮清代帝后壽禮移步香江,為香港慶祝20歲生日。「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將展出210組,共計425件與壽禮有關的物品,大半首次「走出故宮」,而三件展覽的「重頭戲」《崇慶皇太后萬壽圖》、《如來陀羅尼經》和銅鍍金雙龍鈕雲龍紋編鐘,已抵達香港,昨日舉行開箱儀式,首揭廬山真面目。傳說中乾隆帝做皇子時親筆抄寫的經文、「永遠送不出」的壽禮,首次在境外亮相。
清朝皇子會送什麼禮物為皇父慶壽?官員又送什麼壽禮博皇帝歡心?皇太后大壽時張燈結綵的北京城是什麼模樣?想知道答案的市民,可在7月2日至10月9日間,前往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展尋找答案。歷史博物館館長(藏品及孫中山紀念館)許小梅預計將有十多萬人次觀展,其間舉辦的講座更會請來故宮專家主講。
《萬壽圖》首次境外展出
此次來港展出的《崇慶皇太后萬壽圖》第四卷《蘭殿延禧》有近28米長,是故宮來港的「最長」展品,更是首次在境外展出。畫卷描繪了乾隆十六年崇慶皇太后六十大壽時,整個北京城張燈結綵的喜慶場景。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趙炳文介紹,那時的畫卷相當於現在的相機,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圖中可見到許多為慶壽而仿照宮內的雨花閣、漱芳齋而建的臨時戲台,畫中更繪出了當時北海公園的景象,成為了研究清代戲曲乃至重點建築的重要圖像資料。
如此長的畫卷着實給香港的策展人員出了一道難題。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文物修復)廖慧沁表示,展出《蘭殿延禧》具有挑戰性,比2007年的六米的《清明上河圖》要長許多,她們準備了12米長展櫃展示部分畫卷,是至今為止展出橫軸畫卷最長的一次,而全卷則可通過一旁的電視機觀看。
傳說中「永遠送不出」的壽禮《如來陀羅尼經》冊也揭開神秘面紗,這是乾隆帝仍為皇子時,為父親雍正帝準備的60歲誕辰賀禮。為此,乾隆苦練楷書,提前兩年便開始抄寫,不料雍正帝於同年突然駕崩。無奈「壽禮」變「祭品」,乾隆繼位後完成經書,作為父親升遐百日的祭奠之物。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員文明指,經書落款處仍寫着「皇父萬壽萬萬壽」,署名則為「臣 弘曆」。
「金石之聲」金玉良緣
而清代時,只有在新年、冬至和萬壽節(皇帝生日)才會敲響的編鐘,將擺在展覽入口處,供市民免費參觀。鐘磬合奏,也就是所說的「金石之聲」,有金玉良緣的美好寓意。是次展出的銅鍍金雙龍鈕雲龍紋編鐘,鑄造於康熙五十二年,鐘範以銅鑄造,表面鍍金。文物修復辦事處助理館長(文物修復)謝志遠表示,金屬類展品易因空氣太潮濕而鏽蝕,香港天氣較北京潮濕,因此在編鐘旁擺放了特別的去濕物料,確保相對濕度在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