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淺談烹飪和廚藝的創意

時間:2017-03-16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提升廚藝的創意,不單提高人的生活素質,同時也隱藏很高的經濟潛力

  科學已大大地改變人類生活模式,創意滲透生活每一環節。唯獨烹飪這件事情仍遵照古法與謹守食譜,無可避免地利用不同的食材,加入創意;家庭烹飪每天都因應食材作出不同的組合,提升家庭成員的食欲和胃口;酒樓食肆也推陳出新,創新菜式,吸引顧客,香港旅發局更以美食之都宣傳,招徠旅客;所以提升廚藝的創意,不單提高人的生活素質,同時也隱藏很高的經濟潛力。

  分子廚藝顛覆菜餚

  現代新興的分子料理其實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科學家Hervé This和匈牙利科學家Nicholas Kurti開始研究食物於烹飪過程中之化學及物理變化,是食品科學(food science)的研究領域,兩人在1988年把這領域稱為「Molecular and Physical Gastronomy」,至Kurti於1998年過世後,This更進一步將之縮短為「Molecular Gastronomy」,亦即「分子廚藝」這個如今人人皆琅琅上口的詞彙。

  分子廚藝探究食物的組成與其物理、化學變化,運用科學儀器與添加物,製作出形形色色顛覆傳統飲食認知的菜餚。科學家開始蒐集各式流傳已久的料理食譜與烹飪秘訣,並一一實驗以檢證這些說法是否正確。This也因此打破了不少烹飪傳言,例如一般認為煮肉湯必須從冷水開始煮,因為若將肉一開始放進沸水裏,其表面蛋白質會凝結,而阻礙肉汁流出,使肉湯變得無味。但This破除了這個說法,他將肉分別放入冷水與沸水裏烹煮同樣長的時間,最後為肉測重,若前述說法正確,放入沸水煮的肉會因肉汁未流出而比較重,然而結果並非如此,兩塊肉重量幾乎相同,而兩種肉湯的風味亦不相上下,唯一的差別在於用沸水煮的肉湯較為濃濁。

  分子廚藝科學家也用科學儀器和科學方法應用於烹煮食物,例如微波加熱和液化氮氣低溫處理食物,改變食物的外觀和形態;果汁以針筒打入氯化鈣溶液中,使其立即凝結為一顆一顆仿如魚子醬般的小顆粒;乍看以為是魚子醬,入口後,才發現是荔枝汁。

  人口爆炸是廿一世紀人類迫切面對的問題,若人類貪得無厭地向自然界掠取食材,例如日本人漠視國際輿論,濫捕濫殺鯨魚和藍鰭吞拿魚,致使個別生物品種有滅絕的危機。可幸人類已經醒悟這食物危機,科學家積極開發可持續發展的食材,例如香港有飼養石斑魚的漁場,減低對自然界生物品種的傷害。

  中國食的文化源遠流長,煎、煮、蒸、焗的方法紛陳。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族)是一着重實用的民族,常掌握廚藝的竅門,歷代相傳,但很多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進步不顯著,不及分子廚藝的理論和實際結合,不單注重色、香、味的配合,也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時刻求改善。現今都巿人對「食」愈來愈有要求,除了要求食物味道好、賣相佳和營養價值之外,創意都成為不可缺少的元素,香港的大廚因地制宜可以取中西菜餚的長處和特色,打造出美食之都,吸引中外遊客。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