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邱健恩說,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建構出一個「大金庸世界」。邱並表示很欣賞漫畫家李志清筆下的金庸小說人物(見圖)/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幾乎有華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莫言有金牛般的勇氣說出這話,給輕視金庸作品的人當頭一棒。收藏家邱健恩更身體力行,為本月初開幕的全球首個金庸永久展館借出近2000件藏品,包括鄺拾記出版的《倚天屠龍記》,「呢類五十幾年前出版的書籍,要儲齊113本完整一套是非常不容易,而且好珍貴。」他還說了個秘密:原來北京的國家圖書館才是真正金庸收藏大戶。/大公報記者 郭艷媚
兩杯熱茶靜止地放在桌上,那騰騰升起的煙,讓人不自覺進入金庸的武俠世界。「鄺拾記的《神鵰俠侶》、三育版《書劍恩仇錄》、永明版《碧血劍》、大華版《笑傲江湖》、武俠版《鹿鼎記》……」說起藏品,邱健恩如數家珍,近乎進入忘我之境。而所有的藏品他已全部借予香港文化博物館,「可以話一件不留。」他向記者透露,「目前博物館展出的很多都是我的藏品,因為是一個永久展館,展品會隔一段時間更替,市民以後會陸續見到不同的珍品展出。」
連《九陰真經》衛生紙都有
談起收藏心得,邱健恩直言,「收藏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憶述,「大概在我16歲的時候,買咗人生第一套舊版的金庸小說,我還記得,是七十年代後期出的《天龍八部》,然後開始收藏金庸的漫畫,後來連《金庸群俠傳》手表、《九陰真經》衛生紙、《笑傲江湖》撲克牌、《江湖令》對戰卡、《天龍八部》毛氈、《神鵰俠女》手遊公仔都收藏,相比做學術研究,我更傾向於用收藏方式去記錄和分析呢個金庸現象。」
國家圖書館才是「收藏大戶」
歲月無聲流轉,書籍如破碎的水晶般失修散佚令人惋惜。邱健恩說,現在想在坊間零星找到金庸早期連載小說的報章雜誌並不容易,而且索價不菲。「在1959年至1969年間,舊版的金庸小說有八部均在《明報》連載,但現今可以看到的連載不足五成,部分膠卷的清晰度也不夠。」
這令當時欲研究金庸小說的邱健恩苦惱萬分,只能通過非本地報章去找尋,最後發現原來金庸小說在東南亞地區的報紙亦大受歡迎,包括泰國的《世界日報》,新加坡的《民報》,馬來西亞的《南洋商報》。邱健恩說,「而這些報紙,現在收藏於北京的國家圖書館,而且相當齊全。可以用作彌補香港報紙,特別是《明報》連載的不足。」
查良鏞上世紀四十年代始進入上海《大公報》,後調往香港分社。1955年,他開始以筆名「金庸」在《新晚報》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往後17年間,其餘14部巨著面世,深受大眾喜愛,成為香港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
人人心中有一個小龍女
邱健恩是研究金庸作品專家,他有條不紊地為記者梳理整個脈絡:「從五十年代末開始,金庸小說陸續拍成電影,製片商是第一支『建構金庸』的大軍,電影明星扮演金庸小說的俊男美女,成就一幕幕經典畫面;六十年代金庸小說畫成漫畫,漫畫家是第二支『建構金庸』的隊伍,以平面圖像展示出另一種形態的金庸小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開始,電視劇加入了『建構金庸』行列,之後更一直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包括音樂、玩具、舞蹈、電玩等等。」
邱健恩分析,這種由小說幻化成不同形態,構建了「金庸大娛樂世界」,令更多的市民可以接觸,是金庸多年來備受歡迎最大的原因,「金庸已經蛻變成一個品牌,《射鵰英雄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來沉寂咗十年,2017年內地又拍一次電視劇,黃蓉的形象又『炒』到熱辣辣。當然金庸筆下的女角常常為人討論已是事實,因每人審美都不同,每一個人心中有一個小龍女,亦正如每人心中都有一個金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