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四大山徑超極限挑戰」活動,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尋找更多志同道合夥伴。Stone是為第二位「完成者」\Lloyd Belcher圖
農曆新年假期,本是闔家團圓時,一群「跑山人」卻在香港四大行山徑上,度過「孤獨」的假期。他們不停地奔跑,挑戰自己的體能與心理極限,即使沒有閃光燈,沒有觀眾的吶喊,甚至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都無法阻擋他們的腳步。這個名為「香港四大山徑超極限挑戰」的活動,由德國人Andre Blumberg創辦,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尋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不斷的挑戰自己。\大公報記者 湯淩琰
雞年年初一,早上八點,22位「勇士」出現在麥理浩徑的終點屯門。未來幾天,他們將按着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鳳凰徑的順序,由終點向起點逆向行進。如果能在連續60小時內(包括休息,以及路徑交接的交通時間),其中麥理浩徑用時不超過20小時,跑完總長度298公里的四大行山徑,會成為「完成者」。若在80小時之內完成,則被視作「幸存者」。
忍痛完成 衝線親吻郵筒
這項活動以低調著稱,沒有商業贊助,全程不設補給站,甚至沒有完賽證明。創辦人Andre Blumberg說,「這不是一個比賽,參加者追求的不是獎金獎牌,而是一項榮譽,一個克服困難,不斷挑戰自己的機會」。
今年,四位「勇士」忍受着肌肉酸痛,忍受着腳底水泡,克服了睡眠不足產生的幻覺,以及惡劣天氣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在60小時之內完成挑戰,親吻位於梅窩終點的綠色郵筒。
來自英國的Tom,去年以60小時38分成為最接近成功的幸存者。今年終於如願以償,以53小時的成績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完成者。香港越野長跑王曾小強(Stone),無論經驗還是體力,都是今年參加者中的佼佼者。
偏離路線 多跑約十公里
參加此次活動,除了挑戰自己,Stone亦為慈善機構籌款。可惜在麥理浩徑偏離路線,他不得不多跑了約10公里的「冤枉路」。最後用時54小時15分,成為第二個完成者。二人在郵筒前相擁慶祝,Stone略有些遺憾,打趣道「不明白為什麼Tom要參加兩次」。
然而Tom並不是參加次數最多的,來自菲律賓的「跑山發燒友」Jag,已經連續第三年參加挑戰,今次以57小時45分成為第三位完成者。來到終點的他興奮地大叫「我做到了」,熱淚盈眶地擁抱代表勝利的郵筒。Jag去年與前年分別用時66小時50分與81小時30分,Andre鼓勵他,「希望你明年只用45小時」。
就在距離「完成時間」只有15分鐘時,來自台灣的文孝戴着頭燈,滿面笑容出現在眾人視野中,今次最年輕的挑戰者,以15分鐘的優勢,成為第四位完成者。
不是郊遊 須抱必勝信念
如此「嚴苛」的限時規則,並非無緣無故。2016年之前,麥理浩徑無時間限制;且只要跑完四徑,就被稱作幸存者。但是去年,有幸存者用時超過180小時,使Andre不得不加入「關門時間」這一條件。他強調,「這不是郊遊,是一項挑戰自我的極限運動,希望每一位參加者抱着『必勝』的信念,而不是『試試看』的心態」。
Andre坦承,現下「無名無利」的規則可能會阻礙一些職業跑山者參加。但他依然不願將賽事商業化。他說,「現在有太多的商業活動,一旦有金錢加入,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不一樣。」目前活動的一切費用,包括租用設備給挑戰者、慶祝香檳等都是Andre自掏腰包,他表示,不希望活動「大眾化」,亦不想取悅所有人,唯願參與者真心熱愛跑山運動,享受挑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