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團體建議學校及早識別學生個人特性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董一秀報道:民間團體「資優教育督導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資優兒童為何不能持續資優」研究結果,小二至中三僅4%學生達四科(中英數和科學)資優水平,學校單一學科的訓練模式為主因。委員會主席曹錫光建議學校及早識別學生個人特性。
英文叻中文「肥佬」未能讀大學
資優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黃勤達稱,目前本港95%的中小學採用教育局提倡的三層架構方式推行資優教育,在校內外主要採取單一科目資優的訓練方法,雖然總體可算系統化,但難以培育學生不擅長的科目。他補充,有單科資優的學生因弱勢科目無法進入理想學校的案例存在,例如有英文資優的學生因中文不合格而不能入大學。
發布會前,第14屆資優解難大賽初賽剛剛落幕。曹錫光展示研究結果,表示根據去年第13屆大賽的成績,只有4%的學生可以達到中文、英文、數學、科學四科資優的水平,這一現象在參賽的小二至中三幾個組別中均出現。他稱這一結果與香港智能評估130分以上的資優兒童比例3%非常接近,證明結果準確。
曹錫光介紹,研究通過分析3923位小一至中三學生自願參與網上解難的表現,發現10%學生「聰明又勤力」,22%「聰明不勤力」,13%「勤力不聰明」。
團體促教局增撥資源
曹錫光說,許多學校表示不能識別後兩類學生,但這些學生都有機會在適宜的教學方法下發揮資優潛能。他建議學校重視並及早發現學生的學習特性,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的發展。他亦提到教育局需撥出資源支持多學科資優教育。
曾從事資優教育的退休小學校長梁兆棠表示,學生達到四科資優很有必要。他說很多資優學生的家長擔心孩子花費太多時間在個別有興趣的科目,壓縮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日後影響大學入學。談及部分資優學生跳級的問題,他提醒家長,除了學習表現外,更需關注孩子的素質和品質是否達到較高年齡段應有的程度,不可勉強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