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醫生也需要養家活口

時間:2016-12-07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醫生在社會扮演重要角色/資料圖片

  最近由於親人入院,我長時間在醫院呆着。多了與醫生近距離接觸,對醫生這份工作、對中國獨有的醫患關係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生老病死,人人必經階段。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和醫生打交道,醫生和醫院在我們的生命中、在我們的社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國,當醫生是個什麼概念?我們與美國對比一下。

  美國的政府醫療支出約佔GDP的18%。醫生需要通過精英教育和嚴格的考試選拔,從本科開始,大概要11至15年的時間才可以成為一名應診的醫生。倘若擔任心臟科醫生,每周就要工作60至80個小時。

  當然,這樣的付出是有回報的。醫生在美國社會享有很高的地位,醫生的年薪依據個人資歷、不同科室、醫院名氣、地區差別很大,但平均來說,收入在20萬至40萬美元左右,也就是100多萬至200多萬人民幣左右,最好的心臟科醫院醫生年薪約有2、300萬人民幣,在社會上屬於高收入人群。

  醫學生畢業後選擇不從醫

  而在中國,政府醫療開支約佔GDP的5.6%。中國醫生從醫從本科開始讀醫,也需要經過8至11年的時間。但是,不一樣的是,在中國,醫生的收入處於社會中等水平,總體年薪在6.5至10萬左右,還是以心臟科醫生為例,每周工作也要約50個小時,最好的心臟科醫院醫生年薪約有2、30萬,約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但醫生社會形象近年來嚴重受損,從醫被列入高風險行業,醫生面臨被罵被打被殺的風險。據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調查,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

  從宏觀來看,這樣的情況導致醫生群體和一流人才的流失。據國家發布數據,34歲以下的醫生在逐年減少,而愈來愈多的醫學生畢業後選擇不從醫。而且,據媒體公布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但另一方面,官方預測從2000年到2025年,中國患病人數將增加近70%。醫生和患者增長比例出現嚴重不協調,「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還會繼續加重。從微觀來看,這樣的情況導致醫生看病時變得小心翼翼,會多採取保守療法而不是最優療法,安全、不出糾紛變成關注重點,其次才是治愈,醫生也不敢與家屬多溝通,需要患者和家屬簽訂很多的免責條約等等,進入加重醫患關係的惡性循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三尺之冰亦非一日之功。中國醫改問題很複雜,牽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加大政府醫療支出,對醫生實行高薪養廉,一手提工資,一手嚴抓收紅包、藥品器械提成和追究發生醫療事故後醫生的法律責任,改變對醫生的激勵機制和現有醫院的純商業化運作導向,通過醫院層級分類和鼓勵社會辦醫對病人進行進一步分流,提高醫院、醫生對於每一位病人投入的時間和資源,以提升病人的醫療體驗,從體制上、加強本土研發上入手改善過度醫療的問題等等。

  醫改問題需要政府長期努力去解決,但從普通人的角度,我們還是可用包容和理解為改善醫患關係出份微薄之力。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進入醫生行列的人,一般還是懷行醫救人理想主義抱負的人,而不是為了賺大錢而進入這個行業,也沒有醫生會想刻意醫壞一個人。

  如上所說,要想成為一名醫生,需要經過漫長的學習、實習階段,上崗後也是「辛苦命」,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風險高。儘管媒體不時「爆出」醫療事故和醫生冷漠對待、不負責任的事件,但絕大多數醫生還是好醫生,他們的問題絕大多數也是中國醫療體系設計缺陷所引發,不合理的醫療體系,將醫生逼進了「不仁不義」之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醫生也是人,也需要養家餬口,其次才能要求醫生為患者的生存質量服務。我們需要對這個群體給予更多的體諒、包容和理解,這樣對醫生、對患者都有好處!還是那句,天大的問題,都可以從我做起。下次去看病時,嘗試帶着感恩之心去吧!

  于盈 任職於鳳凰衛視,歷任電台台長、電視記者、主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