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錦娟分析調查結果\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大公報訊】記者唐曉明報道:近年社交媒體平台發展迅速,但社會卻缺乏相關教育及監管。香港青年協會調查發現,竟有近三成受訪青少年認為網絡世界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更表示不論網上資訊真假都會轉發讚好!青協媒體輔導中心單位主任吳錦娟憂慮,結果反映青少年的資訊素養不足,誤以為守法、誠信及責任等在網絡世界並不重要。
誤以為網絡世界無王管
互聯網除了令社會資訊更為流通,更成了真假資訊混雜的大染缸,青協於上月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全港1,855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的網絡行為及網絡態度。調查結果顯示,近33.8%受訪學生同意在網上轉載資訊時,資訊的趣味性比真實性更重要;有27.5%認為,不論真假都會讚好、轉發及分享網絡上的文章、圖片及影片。36.6%受訪學生從來不會封鎖、移除或檢舉虛假資訊的發放者或網站。
此外,有28.7%受訪者竟同意網絡世界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有15.6%更認為網上世界的誠信並不重要。網上欺凌情況同樣嚴重,有11%受訪者曾在社交平台向別人作出嘲笑、謾罵、惡意批評及人身攻擊,有13.2%更參與「網絡公審」。
在處理網上私隱方面,20.3%受訪青年表示在社交媒體上從來不會作私隱設定。37.6%受訪學生認同在網上公開的資訊,其他人都可以隨便使用。在社交平台未取得當事人同意下,46%的受訪學生經常或間中被人標註;26.6%則會標註他人;兩成一甚至會截取及分享與他人的對話內容及圖片。
吳錦娟稱,調查結果反映青少年在尊重網上私隱、分析及分享網上資訊,網上操守及應有態度等各方面的意識不足,欠缺明辨資訊真偽的能力,容易被虛假網上資料誤導,結果不論真假便隨意分享,無意中助長誇張失實的網絡謠言。
青協倡資訊素養教育
她分析道,雖然部分青少年具有自我保護意識,但容易忽視及尊重他人的私隱,因而出現未經同意下分享圖片、標註他人及擷取對話的行為,更甚者有態度及價值觀偏差,誤以為守法、誠信及責任等在網絡世界並不重要。
互聯網與人類生活已密不可分,她建議教育局需與時並進,將資訊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的常規課程之中。她認為,加強家長的資訊素養,有助青年在尊重、守法下善用互聯網在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