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早已部署了各種策略,非要控制特首的人選不可,並宣稱已做好「兩手準備」。特首選舉大戰的形勢,可能比九月四日的立法會選舉更激烈、更嚴峻,決不能對挑戰者掉以輕心。
美國人企圖利用香港製造麻煩、衝擊內地的企圖是非常明顯的。李柱銘和黃之鋒,2015年往美國參加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的會議,都是由「佔中」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安排的。回來之後,兩人就是要把「雨傘革命」延續下去,深入地區基層點火,物色青少年,推動「香港自決」和反特區政府的鬥爭,並且組織參加區議會和立法會的選舉,把「香港自決」和地區的社會運動推動起來,弄得香港永無寧日。自此以後,美國認為黃之鋒是美推行亞洲地區戰略的好幫手,可以煽動東南亞國家的學生運動,點燃「顏色革命」之火。
所以,在「佔中」取得了「雨傘革命」領袖光環的黃之鋒,就在美國的搞手戴耀廷安排之下,前往馬來西亞和泰國向學生團體進行演講,推銷香港的「雨傘革命」,煽動這些國家推動「顏色革命」。馬來西亞和泰國為了防止該國學生受外來勢力煽動,有樣學樣,推行「佔領運動」,所以將黃之鋒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在機場就攔下了黃之鋒,扣留起來,等待有第二班飛機回香港,立即押送出境。
這種現象說明,美國落實重返亞洲政策,在對付和分裂中國、煽動亞洲地區動亂方面,將香港利用為一個政治前哨基地,一個傳遞「革命」火種的示範基地。2014年的9月28日的衝擊政府總部,2016年的旺角暴亂事件,都是以學生作為急先鋒,然後下來就是企圖讓這些佔領和暴動的積極分子,高票當選,進入區議會和立法會,向亞洲地區示範這種先佔領、然後通過選舉奪取權力的鬥爭方式。
美國的野心未了。美國認為,香港的特首選舉,也是美國式的「顏色革命」者奪權的一個試驗基地。公民黨對此最為心領神會,前黨魁梁家傑公開提出,香港的反對派,絕對不應該為別人「造王」,應該要為民主奪權作出示範。所以,他撰寫了題目為「兩手準備」的文章,談及反對派奪權的參選特首計劃。梁家傑最佳拍檔戴耀廷,也寫了「造橋不是造王」的文章,立即作配合和呼應,指出反對派參選特首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夠單是為了某些建制力量政黨的候選人參選而抬轎,僅僅是推倒梁振英就了事,應該要派出民主派的特首候選人,民主派要爭奪三百人以上的選委。提出「我們需要在各界別內有很多造橋者,搭起橋樑把界別內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也要搭起橋樑把不同界別聯繫起來,並把政黨、公民社會及公民都聯繫起來。」搭起橋來做什麼?就是大家簽署意向書,捆綁一起投票給同一個目標人物。選舉委員會投票之前,反對派要對選舉委員會進行綁架的行動,就是進行公民投票,定出特首的投票人選,然後對選舉委員會再來一次「雷動計劃」,在選舉委員會投票選舉特首的過程中,進行突然襲擊。
梁、戴兩個人都認為,反對派準備好自己的候選人,並且提出自己的政綱,可「令梁振英不能連任、下屆特區政府重啟政改、推翻人大8.31決定。民主派選委有責任發出一個強而有力的信息:中央所託非人,梁振英導致香港禮崩樂壞,香港人不會啞忍,梁振英必須問責下台」。民主派選委增加到三四百席,有左右大局影響特首候選人政綱甚至「造王」的實力,所以,放手一博,派出候選人參選是必定的。梁家傑提出兩手策略:如果情況順利,進則奪取選委的議席;若形勢不好,退則安排民主派候選人在競選場合發聲,「為雨傘運動代言」,「捍衛香港精神和制度」,保持「以後革命」的鬥爭空間。那麼,下一步就是讓黃之鋒這一類「街頭暴力英雄」上場,發動更多的「佔領行動」。
公民黨梁家傑認為,肥水不流別人田,一定要派反對派參選。野心太大,結果是為淵驅魚,立即把反對派部署了一年多的的鼓動更多建制力量參選特首的計劃搞砸了。反對派和某些建制力量本來早已經商量好,起碼要動員三個建制人物與梁振英「跑馬仔」,要形成一次「有真正競爭的特首選舉」。即是說,建制派的票源分散了,內部鬥爭了,反對派的三百票,只不過是「造王者」,屆時會投給與反對派經過密斟的建制派候選人。所以,在最近的一個月內,建制派有人紛紛表示,願意落場「跑馬仔」。因為反對派的三百票投給了某一個建制人馬,一定可以過半數,而且可以贏出。
公民黨梁家傑和戴耀廷現在公開提出,反對派「不做造王者」,而是要派人參選奪取王位後,「跑馬仔」的形勢,立即出現了逆轉。建制力量原來準備參選的三個候選人都說不會參選了。他們很聰明,知道「造王者」即抬轎者,只要定下攻守同盟,反對派的三百票就會投給自己,只要自己手上也拿到四百票,就可以穩坐江山。現在,民主派出爾反爾,決定不再做「造王者」,不為建制派某些人保駕護航,反而將這三百票投給自己友,以利宣傳他們的政綱,要展示他們今後鬥爭的模式。
騙了人家表態參選之後,反戈一擊,這就意味着臨時抽走了票源,讓某些建制的參選人跌落陷阱,既選不上,又背上和反對派「內外勾結」的臭名。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