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學前康復計劃名額增至七千

時間:2016-08-26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協康會的治療師利用治療球,為學童提供大小肌肉及感知動作等訓練 大公報記者劉家莉攝

  【大公報訊】社會福利署去年底獲獎券基金撥款4.22億元推行為期兩年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透過16間非政府機構向逾460間幼稚園提供2,925名額,為就讀於普通幼園、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其家人和幼師提供到校訓練及支援。社署已委託香港城市大學檢討計劃成效,研究該計劃轉為恆常化後的運作細節,服務名額並將分階段增至7,000個。

  協康會為營辦機構之一,共有四支團隊為約50間幼稚園提供到校訓練和輔導,包括上水惠州幼稚園(分校)及粵南信義會腓力堂愛鄰幼兒學園。計劃受惠家長之一的Cheryl,現育有一名四歲兒子。她憶述,兒子兩歲時仍不懂說話,出現語言能力遲緩及專注力不足等問題,亦不懂表達情緒,面對陌生環境時只會大聲尖叫,與人溝通沒有眼神交流,後來經心理學家評估發展有自閉症傾向,並轉介到社署輪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Cheryl憶述,當得悉兒子有自閉症傾向,頓時感到崩潰,並尋求私家治療師協助,但一堂治療的費用高達700至800元,家庭難以負擔。去年兒子入讀惠州幼稚園(分校)K1(幼兒班)初期嚴重哭鬧,不願上學,幸好學校參與了試驗計劃,獲得免費支援。經過了一個學期的訓練,兒子情況大有改善,不單主動與人交流,亦懂得表達自己意願,而且專注力也明顯進步,會乖乖聽完一整個故事,而手指等小肌肉亦變得靈活、自己懂得扣衫鈕。

  另一名四歲學童政政,其語言、體能及認知等發展較同齡晚了一年,兩歲時不懂說話、聽不明別人指令,同時他的感覺過敏,手部不協調,肌肉能量很低。協康會的治療師及導師利用治療球、玩具、字卡等大小肌肉及感知動作等訓練,再配合家居訓練,政政情況慢慢好轉。參與計劃的大小肌肉及感知動作等訓練校長陳婉貞表示,政政就讀K1(幼兒班)時連媽媽也不懂講,自理及社交能力很弱,計劃令學童、家長及幼師都得到適切支援,達至三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