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國家政策利好 香港經濟現新氣象

時間:2018-06-27 03:16:55來源:大公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視察香港時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強調香港應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這為香港經濟升級轉型、更上一層樓指明了路向。

  習主席講話增強了香港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擁有獨特雙重優勢,既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又憑藉本身國際化,成為內地與國際之間重要橋樑。只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經濟就可進入新黃金時代。

  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出現可喜變化,增長步伐持續加快。今年首季經濟增長百分之四點七,且連續六個季度的增幅高於過去十年百分之二點七平均增幅,可見香港經濟發展基調良好,對抗逆風、抵禦貿易戰等外部衝擊能力有所提升,更有望突破經濟長期低速增長的瓶頸。

  香港經濟景氣向好,市民消費與企業營商信心上升,一方面是受惠於國家經濟保持穩中向好、創新發展效能顯現;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主動作為,積極開拓多元與高增值經濟,先後推出多項政策措施力谷創新科技,包括研發開支扣稅、招引科技人才計劃與吸納「同股不同權」新經濟股上市等,令香港掀起一股創新創業之風,創新科技勢將成為香港經濟新引擎、新希望。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香港經濟發展形勢向好,但正如習主席所言,「蘇州過後無艇搭」,因而香港須有危機感,必須更加奮發圖強,積極對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等,在國家擴大改革開放中,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這關乎香港未來數十年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建立區域經濟的重要戰略,有助國家可持續發展與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只要善用「一國之利,兩制之便」,香港在其中可擔當重要角色。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昨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着力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同發展。他希望香港抓住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在金融、航運、貿易以及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由此可見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度重視,大灣區有望打造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這成為香港拓展經濟新亮點的千載難逢機遇。香港既可加強與內地合作,推動創新科技急起直追,又可強化傳統金融業優勢,有助香港成為全球創科融資中心。

  值得留意的是,習主席明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就促進內地與香港加強科技合作作出重要指示,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可在香港使用有關資金,即所謂「資金過河」,這是國家對香港基礎科研實力的充分肯定和實實在在的支持。

  事實上,「資金過河」措施落實之後,科研業界表現雀躍、信心大振,可全面提升大學以至企業研發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香港獲得參與國家級的大型科研項目機會增加,有利招引更多國際科研人才。特區政府宜打鐵趁熱,將政策進一步向創新科技傾斜,擴大對大學科研項目資助撥款之餘,更要加快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規劃,落實建立生物醫藥科研基地。

  至於「一帶一路」建設,目前正在穩步推進與落實,香港積極參與其中,才能抓住機遇。由現在至2030年,估計亞太區每年對基建投資需求高達一點七萬億美元,當中有相當大資金缺口,需要在市場進行項目融資,香港正好一展所長。不過,「打鐵還需自身硬」,香港債券市場發展有不足之處,正是金融業短板,特區政府破天荒推出企業發債資助計劃,壯大債市發售與交投規模,可說是對症下藥。

  另外,國家擴大改革開放,尤其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香港將首蒙其利,推動金融業走向增值型。「近水樓台先得月」,香港是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中介,是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服務平台,而且經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場,佔得發展先機。

  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債券通相繼啟動之後,內地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將繼續複製與擴大,推動跨境資金流動,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利香港邁向成為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與定價中心。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國家擴大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之下,內地與香港進一步深化融合,將為香港經濟增添更多動能、激發更大發展潛力,創出更多新氣象。

   (習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系列社評之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