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國策助力 醫藥創投從冷門到風口

時間:2018-06-18 03:16:06來源:大公網

  圖:啟明創投合夥人梁頴宇提醒投資者,一定要了解旗下產品的市場容量,藉此預估生科公司的成長天花板/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十餘年前投身內地創投圈的時候,醫療健康還是一個「冷門」項目,市面上幾乎沒有專業的投資團隊。啟明創投合夥人梁頴宇接受大公報專訪時稱,如今行業發展如火如荼,離不開國家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如同中美貿易戰中被熱議的芯片製造業,生物科技亦被視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港交所此次上市制度改革同樣符合這一戰略方向。」/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在2001年獲得史丹福大學MBA學位後,出於對中國醫療前景的看好,梁頴宇返回內地創立三家相關企業。鑒於其豐富經驗與廣泛人脈,2006年剛剛成立的啟明創投邀請她成為合夥人,主管旗下醫療健康團隊。據梁頴宇回憶,彼時內地關注該領域的創投極少,涉足新藥研發領域則更為罕見。

  新藥研發萬裏挑一

  投資風險高、回報周期長是醫藥創投的最大阻礙。據美國醫藥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統計,在創新藥研發歷程中,平均5000至10000種化合物中只有250種能夠進入臨床前期,進而只有5種能夠進入臨床實驗,最終只有1種能夠進入審評階段(見配圖一);而通常一個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10至15年時間,平均研發費用達數十億美元(數百億港元)。

  梁頴宇坦言,初時團隊每年投資項目不過兩三個,但國家持續加大對創新藥物研發的支持力度,包括開闢審批綠色通道、優先納入地方醫保,並吸引海歸人才回國創業。醫藥行業一日千里,投資熱度不斷升溫。截至目前,團隊所投醫療健康公司近80家,在啟明創投的「四大賽道」之中,醫療項目佔比高達四成,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須注意的是,雖然化學藥仍是全球創新藥的主要來源,但生物類藥物已展現出獨特魅力。與小分子藥物相比,生物藥更容易成為創新型藥物,並更多適用於罕見病症。作為研發基礎薄弱,但具備後發優勢的中資藥企,從生物類藥物身上看到了彎道超車歐美同行的機遇。

  梁頴宇指出,從產業扶持的角度來看,僅依靠創投資金力量單薄,二級市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去由於對企業盈利的硬性要求,不少優質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無望。自己也曾通過香港創科局的渠道反映意見,建議港交所放寬相關業績條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資藥企的研發成果與臨床數據均為國家重要資產,若赴美上市信息安全問題難以保障。她並相信港交所此次上市制度改革獲得中央支持,符合科技創新的國家戰略。

  估值要看市場容量

  對於港股市場來說,未有收入的生科公司是新鮮事物,估值定價都缺乏先例參考。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發表網誌明言,「中小散戶應遠離生科公司。」梁頴宇亦認為,投資者雖然不用「讀個PHD先」,但至少要讀完招股書再落手,切忌頭腦發熱追漲殺跌。

  作為創投專業人士,梁頴宇考察生科公司通常關注以下幾點:研發團隊實力、早期投資者構成、產品種類是否單一。她又稱,不管是創新藥還是仿製藥,市場容量至為關鍵,因此一定要熟知競品的銷量及價格,藉此預估生科公司的成長天花板。此外,新藥的批文下發存在不確定性,很多創投公司都因此「中招」,散戶可依據最新臨床數據判斷上市時間。「謹慎的投資者應等到產品推出之後,再根據銷售情況考慮是否買入股票。」

  梁頴宇預計,首批上市的生科公司遭遇爆炒是意料之中,但股價飆高後難免會一地雞毛。她以美股作為參照,納斯達克中的生物科技指數(NBI)曾歷經大幅波動。2000年納指泡沫破滅後,NBI花費近十年時間消化高企估值;但從2011年之後NBI又開始領先納指。若以2008年金融危機的底部算起,納指累計上漲238%,同期NBI走高507%,遠超大盤升幅。(見配圖三)梁頴宇表示,投資者教育需要一個漫長過程,但相信市場最終會給於「正確」估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