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再起。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徵關稅措施,同時對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開始徵求公眾意見。
兩國貿易磋商打水漂
這意味着,中美之前三輪貿易磋商打了水漂。兩國外交資源的無端浪費,更顯特朗普政府的出爾反爾、不講誠信。和這樣的政府打交道,中國只能針鋒相對、奉陪到底。
美國對華關稅清單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華時提出,也有美國對華挑釁的意味。由於蓬佩奧訪華的主要使命是通報「特金會」情況,路透社認為這是美國「過河拆橋」,即美朝達成共識後毋須中國的幫助。不管如何,蓬佩奧訪華的意義已經嚴重打折。
雖然美國對華500億美元的關稅清單分成兩個階段執行。但美方也發出威脅,如果中國實施關稅報復,將會出台新的對華關稅壁壘清單。有觀察家認為,美國後續出台的對華關稅制裁規模將達1000億美元。
美國戾氣外露,中國凜然接招。兩強貿易戰開打,顯然令人遺憾。雖然,美國實力更強,似乎佔有優勢,但美國貿易戰的對手不只中國一個。
在此之前,美國已經通過「232調查」和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盟友貿易夥伴開啟鋼鋁關稅戰爭,且在七國集團(G7)峰會上形成「6對1」的尷尬局面。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也對美國開出了同等規模和額度的報復性關稅清單。在WTO框架內,中歐日印等也對美國貿易單邊主義提起磋商。
因而,特朗普政府挑起的關稅戰爭,是一個國家對全世界的「單挑」,掀起的是全球性的貿易大戰和亂戰。美國此舉釋放出三層意涵:一是凸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倨傲,彰顯的是貿易霸權主義;二是折射美國對基於規則的全球多邊貿易機制的蔑視,彰顯的貿易單邊主義;三是不惜和全球為敵,凸顯的是美國的孤立主義。
三種不合時宜的「主義」配合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也激活了美國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必須說明的是,這些「主義」在美國出現並非偶然,而是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簡言之,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付出的成本和代價,讓美國難以承受,因而美國要放棄領導者虛名和「其實難副」的負擔。美國的西方盟友看來,美國的「負擔」其實是義務,而且是作為全球領導者不可推卸的責任。任性的特朗普,更直接地把美國的難以承受之重抖落出來,要把「美國優先」放在首位。即使沒有特朗普,其他人做總統也會逐漸減輕美國的義務。
中國要明白、西方也要清醒,美國已經主動放棄了全球責任。這樣的美國,不僅要損人利己,而且還要讓西方世界「還債」。放棄對美國的幻想,構築對美統一戰線,建立將美國孤立在外的全球經貿治理新秩序,才是擺脫美國貿易戾氣的有效手段。
將美國拉回到貿易多邊機制當然更好。但從目前的形勢看,除非中國和其他貿易體向美國屈辱性妥協,否則美國不會停止關稅制裁的步伐。糟糕的是,特朗普是全球貿易戰的發起者,但隨着美國中期選舉和強硬派的鵲起,特朗普也面臨「騎虎難下」之勢。特朗普在中美貿易磋商中的矛盾表態,除了彰顯特朗普本人缺乏誠信的商人本色,也凸顯其貿易單邊主義已被國內鷹派所綁架。
中國需關注自己的「軟肋」
不管西方世界如何博弈,中國已被美國逼到懸崖峭壁。針鋒相對,奉陪到底,或是兩敗俱傷,但中國必須以兩個強國、兩種秩序的決戰去應對。讓美國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能倒逼其回到談判磋商的軌道上來。客觀而言,中國不怕美國的關稅壁壘,從美國列出的500億美元規模的關稅清單看,更像是「雜貨舖」。中國的報復清單則直指美國的大豆、汽車和能源產品。中國的報復,足以讓美國感到疼痛。比如美國大豆,中國關稅報復直指特朗普「票倉」,容易讓其感到「釘釘子敲到自己手指頭」的鑽心之痛。
中國需要關注的是自己的「軟肋」,即美國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卡脖子」。就像之前美國對中興通訊的封殺,最終讓中興通訊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除了中興,中國科創企業還有那些可能被美國「卡脖子」的,必須做好足夠預判。簡言之,中國無懼「買買買」的方式縮減美國對華逆差,中國所憂者是美國阻擊「中國製造2025」的前行之路,扼殺中國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力。
中美貿易博弈,中國既要有持久戰的決心,也要有速戰速決的勇氣。就前者而言,中國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既要和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經濟體形成聯合戰線(哪怕是短期的),也要利用美國國內反對貿易單邊主義的力量;就後者而言,抓住美國貿易和消費硬傷,在關稅報復清單上更具針對性和殺傷力,如對農副產品、汽車、飛機、能源等商品下手要狠,倒逼美國重回談判桌。更重要的是,中國產業要快速補短板,尤其是科創企業要有「中國芯」,補上核心關鍵技術的短板。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是挑戰,對美國也是冒險。雖然美強中弱,但雙方各有優勢,加之美國樹敵太多,中國有足夠的勝算機會。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