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取得積極成果,未能給港股帶來上升動力,上周通過港股通流入的北水,再次錄得淨流出13億港元,影響大市氣氛。今年以來表現亮麗的醫藥、教育類股份,紛紛破頂,即使昨天大幅回落,相信大漲小回的趨勢不變。
快到年中,市場逐漸從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中走出來,回歸基本面。未來一至兩個月,投資者會繼續擦亮雙眼,盯着美元匯價、美債收益率、內地信用違約等事件的發展和發酵。昨天傳出意大利、西班牙出現政局不穩,衝擊歐元和歐洲股市,恐成為一項新的風險因素。
前二天看到一宗新聞,說的是美國樓價已升至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這是否意味着美國經濟又經歷了一個周期,重現高峰然後開始回落?
金融大鱷索羅斯稱,近期美元飆升和新興市場的資本外逃,可能導致另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發生,並威脅到歐盟的生存。筆者沒有這麼悲觀,但相信依賴美國市場的歐日韓等經濟體,將成為特朗普總統「美國優先」政策最大的犧牲品。
如今,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世界秩序,都在改變。一如今年反常的高溫天氣;一如美國主導的二戰以後的世界政經秩序,似乎都從均衡的環境中滑落。
筆者在上周文章中推薦油氣股和煤炭股,不巧碰上政府施展有形之手,令相關股份出現回落。雖然短期有些壓力,但若把時間點放在未來二至三年,現時大部分的油氣和煤炭類股份都不貴。如果要從中選擇的話,個人更看好油氣股中的裝備龍頭,和從事油氣運輸的龍頭公司。
至於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表現最好的股份,一定是受益內需市場蓬勃發展的醫藥和教育板塊。
過去兩周,部分醫藥股公布了第一季業績,多數表現好過預期,從而帶動醫藥整體板塊持續上漲。不過以目前的價格,所有的龍頭醫藥公司估值均已在50倍市盈率以上。教育股也不遑多讓,40倍市盈率的比比皆是。儘管從長期看,仍然有較大成長空間。但短期波動增加也就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