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投入大灣區建設 推動創科發展/張學修

時間:2018-04-16 03:15:33來源:大公網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目標在大灣區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本港會擔當重要角色;加上落馬洲河套區將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期望香港、深圳和大灣區城市能互補優勢,創造自己版本的「硅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立法會四個事務委員會本月也將組團考察區內的幾個城市,大灣區發展近在咫尺。

  積極配合大灣區發展規劃

  早在今年三月全國「兩會」期間,大灣區就是當中備受矚目的焦點,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在講話中提到大灣區發展。而香港與大灣區的合作是多方面的,香港要打造經濟增長點,同時創造發展競爭力,與區內在創科產業上的合作是當中的重頭戲。創科發展更是大灣區產業發展的優勢之一,通過在該產業上的合作互通,必能為兩地不同制度下經濟的發展都帶來動力與活力。

  國家早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計劃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引港澳發揮獨特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而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強調:將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是中央政府近年來的重大決策,而香港能夠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是多管齊下的,包括先行的基建設施,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另外在金融、銀行、法制、高端服務業等服務及工具方面,也是香港能夠充分發揮優勢的領域。

  而本屆特區政府對於大灣區建設也予以重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在首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本港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上有三個重點,分別是「雙市場」、「創新科技產業」和「土地資源」。同時多項數據表明,大灣區經濟潛力無限,在總經濟產量方面已緊追東京灣和紐約灣區。

  另外,本港除了各項傳統專業服務等範疇,同時也要解決在經濟結構轉型上的問題。因本港傳統優勢行業同時面臨競爭及周期性等挑戰,如物流、旅遊行業等,都因產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而發展受限。因此盡早投入,着手進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是明智之舉。而創新科技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是香港能夠充分投入到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

  通過投入創新科技發展,不僅推動香港在醫療、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環保及教育等相關領域加強合作,提升本港產業結構;同時也可反過來借用大灣區的市場潛力,重新強化及振興地區固有的優勢產業。國家「十三五」規劃早將廣東明確定位為「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被稱為「中國硅谷」的深圳,現期已發展起家喻戶曉的騰訊、比亞迪、華為等科技企業。另外在廣州、東莞、佛山等地區,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也不斷取得成果。可見未來該區域科技產業的發展及與香港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提升,潛力無限。

  創科發展潛力無限

  去年香港與深圳聯手共建「港深創科園」,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創新科技園區,為香港通過深圳與臨近更廣大區域的創科產業及基地對接,同時也吸引一些跨國創科公司設立中國區的研發總部,為區內創科企業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營造活躍的營商氛圍。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也是大灣區內城市的強項。事實上香港在創新科技上游產業的基礎研究已經達至世界級水平,但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地區存在土地、成本等制約因素,因此加快應用研究,產業化投入轉化為成果,與大灣區合作是必要之舉。創新科技產業合作將兩地在該產業的不同優勢結合起來,強強聯合,一加一遠大於二,效果將是顯而易見的。

  未來大灣區高新科技產業必將進一步發展騰飛,而香港通過與大灣區攜手打造高新科技發展大平台,不僅有利於本港自身創科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境外企業以香港為橋樑,進入大灣區甚至內地更廣大區域投資發展。而粵港兩地的創科合作對於香港地區來說,不管是發揮自身固有優勢也好,還是產業結構調整也好,都扮演着重要作用,香港社會應憑藉國家提供的政策及優惠,抓住機遇,合作互通,積極發展,必能取得可喜成果。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