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補選結果反映選民拒絕「泛政治化」/聞昱行

時間:2018-03-15 03:15:44來源:大公網

  3月11日立法會補選,建制派獲得令人矚目的勝利。如果說謝偉銓在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勝出只是奪回建制派原先應得的功能組別席位,那麼在地區直選交出的成績單就是令人驚喜:鄭泳舜在九龍西「爆冷」以2419票力壓姚松炎當選,這是建制派在「一對一」的補選中首次戰勝反對派對手;陳家珮與鄧家彪雖然分別不敵區諾軒與范國威,但兩個陣營的得票差距明顯收窄,打破「泛民」與建制派傳統的得票比例。總之,在四個議席補選中,建制派除奪得兩席,亦完全掌握主導立法會分組點票的優勢,對建制派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勝。

  向極端政治說「不」

  從這次選舉結果究竟可以看到什麼?首先,市民對新一屆政府的施政感到滿意。這次補選投票率明顯低於以往多次選舉,兩方人士都表示是選情冷淡所致。雖然補選的投票率一般比正式選舉低,但2016年補選的投票率達正式選舉約八成半,而今次補選的投票率只有正式選舉的七成左右。根據對社群媒體上討論調查,是次補選的公開貼文量只有2016年補選的34.39%,平均每篇文章的互動數只有那次的53.72%,反映網民的討論與關注都不如上一次補選。

  對選情冷淡的最好解讀就是選民不太在意誰會當選,於是才不出來投票。傳統理論上,造成這種現象又有幾個理由。第一,市民不太關心政治;第二,選民對長期的政治爭拗感到厭倦,「冇眼睇」;第三,認為誰當選都差不多、沒分別,沒有必要選;最後,立法會補選實際上是對政府滿意程度的一次投票,立法會是對政府的制衡,如果選民認為現在政府運行得很好,對政府滿意,對「制衡」政府的立法會自然就沒有這麼關心。鑒於林鄭月娥上任後,民意一直高企,筆者認為最後一種可能性最大。因此,這次補選投票率偏低,意味着政府施政深得民心。

  其次,贊同取消不合法宣誓者的議員資格。對反對派來說,根據以往數據,新界東基本穩贏,九龍西也有很大的優勢,港島勝選把握最小。三個參加補選的反對派中,只有姚松炎是被DQ的議員。他出任議員只有短短約一年,但已被反對派特別「激進泛民」視為需要力保的「政治明星」,要重新送入議會。這樣才有姚松炎「空降」九龍西參選。姚之所以「避戰」新界東「空降」九西,一來是因為激進派代表范國威是該選區的「地頭蟲」;二來,認為九龍西選民大多數是反對派支持者,姚松炎「躺着也能贏」。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姚松炎因為被DQ就打起悲情牌,把「反DQ」作為最大的競選口號。誰知選民根本不買帳,這位唯一被DQ的重選人,反而成為反對派在地區直選中唯一失利的人。可見,市民大都贊成DQ,認為政府DQ違法宣誓議員的做法並無不妥。

  第三,選民支持理性,反對激進的「拉布」行為。反對派在選舉中主打幾個議題,除「反DQ」外,還有「反對修改議事條例」。眾所周知,修訂議事條例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反對派無止境的「拉布」。反對派只有全取三個直選補選議席,才能重奪分組點票制度下地區直選的否決權;而建制派候選人亦將「反拉布」作為今次補選的競選口號。因此,反對派能否全取三席,就是選民對是否支持「拉布」的「公投」。選舉結果非常清晰地說明,市民對「拉布」這種拖慢社會發展的行為已經忍無可忍了。

  第四,選民關注點從政治議題轉到民生議題。香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演變為一個政治城市。多年來,反對派一直主打反政府,甚至「反中」等政治議題,通常能贏得很多支持者。但最近幾年,隨着「港獨」不得人心,以及大眾對「拉布」感到厭倦,其他的政治議題對選民的吸引力也日漸褪色。從這次選舉看,政治議題已經難以打動選民。這次補選中,除了鄭泳舜贏了姚松炎之外,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新界東獨立候選人、西貢區議員方國珊的高得票。

  方國珊沒有政黨背景,一般被歸入「中間派」。她長期扎根社區,在將軍澳深耕細作多年,擁有一批街坊鐵票。但這類中間派候選人由於缺乏足夠資源,一般難以與有政黨支持的候選人抗衡。在歷次選舉中,她都主張民生議題的政綱,卻不敵「本土派」「自決派」提出的政治議題,故未能吸引媒體注視。她從2012年以獨立身份參加立法會選舉起,經歷2016年補選、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今次補選,得票由24594票,逐漸提高至換屆選舉的34544票,僅以一千票左右之後輸給梁國雄失落議席。今次補選方國珊繼續主打民生議題,隻字不提政制改革、「一地兩檢」等政治議題。結果在投票率偏低,兩大陣營的絕對票數都下降的情況下,其得票卻增至64905票,較2016年換屆選舉多近一倍。這證明了「不談政治,只談民生」的中間派路線大有可為。

  其實,對習慣百花齊放的香港來說,始終不可能由建制派「一統天下」,讓務實的「中間派」擠走「激進派」,無疑更符合香港社會市民的整體利益。

  「泛民」口號假、大、空

  姚松炎輸給鄭泳舜也是「政治」不敵「民生」的好例子。與「空降」的姚松炎不同,鄭泳舜在九龍西扎根十多年,有顯著服務社區的成績,累積了大批街坊鐵票,在這次選舉工程中,鄭泳舜勤力下區「洗樓」,主打民生議題,獲得大批基層街坊的支持。所到之處,街坊爭相握手。

  反觀姚松炎雖然有「DQ光環」,又號稱熟悉「政策」,且得到反對派「大佬」空群而出支持,但他在民生議題卻盡顯「假、大、空」。例如面對街坊求助時,姚並不是幫街坊解決問題,而是教街坊自行解決問題,在辯論上被質疑得無言以對;他迷信「人氣」,迷信自己能在網上「一呼百應」的良好感覺,既沒有落力下區拉票,也故意冷待在地區扎根多年的民協與民主黨等「盟友」,其「狗頭軍師」朱凱迪更對民協馮檢基作出的不公打壓,有關行徑令人倒足胃口,更令其支持者「看在眼裏,怒在心頭」。雖然民協等不計前嫌地助選,又勸戒他多落區,但姚松炎等置若罔聞。有人說,九龍西基層根本不知道「誰是姚松炎」。這樣,即便「盟友」再落力,選民又怎會能投票給他?這次姚松炎在多個基層社區大幅度落後就是其敗因。這不是「政治不敵民生」的最好例子嗎?

  總之,這次補選中建制派大勝,創造歷史。它充分反映了市民要民生,不要過度政治化的理性願望。這亦是香港選舉史上的轉折點,這種趨勢還可望持續多年。希望反對派能看到人民的呼聲,順應民意,打造和諧香港。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