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本港上市的企業擁有比周邊市場較高的估值,這是吸引東盟企業來港上市的一項重要因素
2017年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創下34萬億港元的歷史高位,較2016年增加37%。雖然首次公開招股(IPO)總集資額回落至1282億港元,但IPO總數升至161宗的新高,令在港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118家。過去一年,海外企業的招股活動出現顯著上升,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的統計顯示,海外企業在港上市數目由2016年底的101家上升至2017年底的131家,令香港交易所的國際化程度得到提升。/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黃思華
根據內部統計,2017年新上市的海外企業大部分是來自東盟國家,總數有22家。對比2015年及2016年的一家及10家,2017年東盟企業來港上市的意欲顯著上升。在集資額方面,東盟IPO項目在2017年合共籌集70.5億港元,其中有10宗集資一億港元或以上(2016年三宗)。另外,有12家東盟企業在主板上市(2016年四家)。可見,東盟IPO項目在數量及規模上均呈現上升趨勢。
東盟是亞洲大型經濟體,區內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及資金需求,加上香港積極從多方面推進與東盟的經濟聯繫,這些宏觀因素將有利香港發揮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的優勢,成為東盟企業尋求海外上市集資的基地。
一、經濟發展推動企業 上市集資需求
近年,東盟經濟迅速崛起,2016年GDP總量接近2.6萬億美元,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隨着經濟高速增長,東盟企業亦進入快速擴張期,在區內逐漸出現了規模比較大的跨國集團。根據ASEAN Investment Report 2017指出,2016年東盟首100家大型跨國集團的資產總值高達3.1萬億美元,其中有57家企業擁有超過100億美元資產。受業務發展及投資開支帶動,東盟企業的資金需求將有大量增長空間。
從世界銀行的數據發現,東盟企業在2012至2016年較多利用信貸獲取資金,同一期間東盟主要證券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部分更出現市場規模收縮的情況。信貸出現較高增長,相信是由於全球低息環境持續多年,鼓勵企業利用貸款作為主要融資渠道,因而擠出上市集資的需求。
自2017年開始,全球經濟步入收緊貨幣政策的新周期,企業信貸成本將易升難跌,這趨勢或會刺激企業利用股本融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東盟證券市場已回復升勢。根據德勤的IPO市場統計,截至2017年11月,有144家公司在東盟主要交易所上市,總集資規模達到77.8億美元,是近三年以來的新高。
二、雙方加強合作 增市場吸引力
在經貿合作上,香港與東盟一直保持緊密聯繫,兩地企業對雙方市場早有廣泛認識。香港是東盟第六大商品貿易夥伴,而東盟是香港第二大商品貿易夥伴。再者,香港是東盟的主要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之一,2016年香港流向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錄得98.8億美元。另一方面,香港是跨國企業擴張亞洲版圖的聚集地,東盟企業在港成立據點的數目亦不斷增加,截至2017年6月,東盟公司在香港分別設有58間地區總部、142間地區辦事處及386間當地辦事處。因此,在香港與東盟已有的合作基礎上,香港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擁有擴展東盟市場的巨大空間。
2017年11月,香港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和相關投資協定。新協定不但為香港服務提供者提供更開放的市場准入條件,而且讓商務旅客及專業人士在出入境方面得到更多便利,這些政策待遇將對香港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帶來正面影響。另外,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與東盟的雙邊關係,推出一連串措施鞏固彼此的交流及連結。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香港將在東盟成立第三個經濟貿易辦事處,最新消息顯示該辦事處將在泰國曼谷設立。香港交易所亦於2017年在新加坡成立首個海外辦事處作為亞洲業務的據點。新辦事處將接觸更多東盟客戶,有助擴展香港交易所的服務版圖。
在香港與東盟經貿往來愈趨緊密的環境下,香港金融市場可發揮優勢、對接東盟持續增加的融資需求,成為東盟企業在海外上市集資的首要平台。
三、東盟企業來港上市 誘因多價值大
在進行境外上市前,企業一般需要支付較多的上市成本,以符合境外市場的監管要求。然而,企業來港上市,除籌集資金外,還能獲得多方面好處,從而提升企業上市的價值。
首先,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具有世界級的基建設施、公平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及優秀的人才儲備。大部分東盟成員國雖然已有自己的證券交易所,但受制於制度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區內交易所的首次集資及再集資能力、國際化程度、交投活躍性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等與香港交易所有很大距離。比如,2017年,香港交易所的日均成交金額接近110億美元,同期泰國及新加坡交易所(東盟兩大活躍證券市場)的日均成交金額都不足15億美元。東盟企業來港上市,對其長遠經營的幫助是其他東盟市場一時難以提供的。
第二,資金及投資者多元化及國際化。香港沒有任何資本及外匯管制,加上港元與美元掛鈎,自由開放的投資環境為香港聚集多元及廣泛的投資者基礎,眾多大型國際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成立辦事處。在港股市場中,本地與國際參與者各佔四成的整體交易額,其中大部分的國際交易額是由機構投資者所貢獻。因此,東盟企業可利用香港的上市平台,接觸及引入中國內地、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的機構投資者,提高其在中國及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從而促進海外業務的擴展。
第三,奉行國際標準及高水平的管治。相對東盟市場,香港市場比較成熟並有較高的國際排名,通過在港上市,東盟企業能向投資者展示其內部管理達到國際水平,令企業形象得到提升,有助提高股本溢價。而且香港的上市公司涵蓋多個傳統及新興行業,總數達二千多家(東盟各個市場的上市企業數目普遍低於一千家),這些市場條件讓不同背景的東盟企業找到更廣泛的股價參考,從而得到較合理的上市定價。加上,有研究發現,企業在較先進的海外市場上市,一般可獲得較高的估值,過去亦有東盟企業管理層表示,較高的估值是吸引其來港上市的一項重要考慮因素。
四、接納同股不同權 鞏固香港競爭力
雖然東盟在港新股集資項目近年增長強勁,但是香港仍面對激烈的環球競爭,例如:騰訊所投資的東南亞初創巨企Sea Group在2017年便選擇在紐約上市,籌集接近九億美元資金,這是東盟近三年以來規模第四大的IPO項目。事實上,香港市場的規模及名氣在國際上毫不遜色,以及有時區上的便利,但亞洲科技巨企仍然選擇紐約,相信是與其允許雙層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有關,其中Sea Group亦是以「同股不同權」形式在紐約上市。
現時,東盟區內已有多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包括:召車平台Grab及GO-JEK、網上旅遊預訂平台Traveloka、電商Lazada等,這些極具發展潛力的初創巨企未來有很大機會尋求海外上市。2017年12月,香港交易所提出上市改革,建議納入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初創企業在港上市。新計劃一旦落實,預料可提升香港吸引新經濟企業上市集資的國際競爭力,有助爭取更多這類東盟企業來港招股集資。
另一方面,在香港、中國內地、開曼群島及百慕達以外註冊的海外公司在港申請上市,須證明其股東保障水平與香港水平相稱。近年,香港交易所積極接納多個海外司法地區,為這些地區的企業提供指南,以協助他們符合香港的股東保障標準。在東盟十國中,新加坡也是獲接納的司法地區。未來,隨着東盟地區管治水平的提升,更多東盟國家可成為香港接納的海外司法地區,這將有助於便利東盟企業來港上市。
展望未來,隨着東盟經濟及企業保持高速成長,以及香港與東盟的雙邊關係持續深化,東盟企業來港上市融資的需求將持續增加,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發展新動力。香港應因應這一趨勢,積極有為,在制度及法規上與時並進,以加強自身市場的相對優勢,發展成為服務東盟企業的首要海外上市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