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商發總經理馮錦璋指,要從教育着手,從而實現文化上突破\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攝
「不久以前,我們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從葉片到機匣、到盤、到軸,沒有一件不是超差技術、零合格率的。」在江蘇無錫的一場公開活動上,中國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商發」)總經理馮錦璋主動向大公報記者「自曝家醜」。\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江蘇報道
商用航空發動機是中國製造追趕世界領先水平的標誌性項目,承擔其研製重任的中國商發自成立之日起就備受關注。不過,上述事件讓馮錦璋意識到,在追趕過程中,「更令人焦急的還不是技術的挑戰,而是文化的挑戰。」
航發技術落後西方35年
近幾年來,中國製造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進步,大到已經躍居世界領先水平的高鐵和載人潛水器,小到曾令國內企業頗為尷尬的圓珠筆芯和智能馬桶蓋,均已逐一取得突破。
在航空領域,國產大飛機已經成功試飛,但最為核心的航空發動機仍然依賴進口。2009年,承載着為大型客機裝配「中國心」任務的中國商發在上海正式註冊成立,中國由此開始實質性啟動大飛機發動機研製工作。
馮錦璋對記者表示,商用航空發動機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預計未來20年全球大約需要八萬台商用航空發動機,市場總額預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不過「這顆『明珠』摘起來可非常不容易」。
因為技術含量高、工藝難度大,航空發動機通常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其研製工作需要大量的產業配套,可謂一國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作為中國商用航空發動機研製工作的「操盤手」,馮錦璋經常被人問到中國航空發動機,尤其是商用航空發動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有多大。
馮錦璋坦言,雖然中國在商用航空發動機單項技術上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但是從整體水平來講,「我們大概時間上落後30至35年,相當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從空間上來看,我們大概落後二至三代。」
「中國製造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主要在於文化方面。」江蘇揚力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張軍對此亦深有同感。他以自己從事的機床行業為例說道,目前中國生產的機床在很多技術和生產工藝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不落後於外國同行,但在產品的可靠性等細節方面仍然較為落後。
縮短差距需從教育着手
究其原因,張軍認為這與產業工人的素質有關。他指出,德國製造與日本製造享譽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國均擁有大量成熟的產業工人。其中,德國講究工匠精神,產業工人高度自覺,即使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也會精益求精,認真細緻地做好本職工作;日本則重視管理,通過完備的規章制度進行全流程的精細化管理,以確保產品品質。
如今,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以德國和日本企業為標桿,既學習德國企業的工匠精神,各類以「工匠」自居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出來,同時也仿照日本的管理體系,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但一些工人責任心不夠,有時監督不到位就偷懶敷衍,導致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最終影響產品品質。」張軍直言,中國的產業工人還有一段路要走。
產業工人素質的差距本質上就是文化的差距。張軍強調,中國企業要真正從文化層面具備工匠精神,從實際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一個口號。
如何縮短文化上的差距乃至實現反超?馮錦璋認為還是要從教育着手,並且不能僅從大學開始,而是從小學開始就注重這些細節的教育,從而實現文化上的突破。
馮錦璋談起去瑞士考察時,當地科學家提到的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瑞士人做事情這麼工整嗎?」這位科學家對馮錦璋說,因為從小孩開始,每次出門的時候鞋子擺放不整齊的話,我們一定要他放齊了才能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