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智能汽車被視為繼智能手機後,另一個最重要的移動終端平台
智能汽車是全球車企「兵家必爭之地」。在內地,智能汽車發展屬國策所向:國家發改委上月公布智能汽車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矢志到2035年讓中國躋身智能汽車強國。分析認為,基於各國都站立在相近的起跑線,內地車企憑藉國家全方位政策支援,絕對有機會站立在智能汽車產業的領頭位置。投資宜趁勢,風向所在,整條智能汽車產業鏈將提供不能錯失的投資機會。/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
對研發智能汽車的興趣,並不限於傳統汽車生產企業,科網巨企參與其間的興趣亦十分之大。因為智能汽車並不再是純粹的交通運輸工具,而是一個智能移動空間,可以是一個辦公室,可以是一個娛樂場所;在這個空間內可以消費購物,只要想像到的事情,都可以發生。因此,智能汽車被視為繼智能手機後,另一個最重要的移動終端平台。
2035年目標進智能車強國
發改委今年一月份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下稱《發展戰略》),提及到2020年,中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到2025年,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到2035年,讓中國率先成為智能汽車強國。
在傳統汽車行業格局,中國與全球其他汽車強國存在極大的技術差距。在智能汽車產業,中國與各國的差距並不算太大。
國元證券稱,在智能汽車領域上,中國與日本、美國、德國等汽車強國基本上處於同一起跑線,中國往後可以憑着汽車智能化的機遇,在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越。
投資者須了解雲管端
事實上,以專利數據為例,中國並不輸蝕。清華大學早前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全球專利觀察》報告中指出,中國獲得的智能網聯領域專利數量是全球最多。在全球3.2萬件專利中,中國佔到37%,其次是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分別佔到20%、16%、12%和7%。
如何把握智能汽車政策大潮的商機?投資者不妨通過「雲、管、端」三個智能汽車技術範疇去發掘。有關於「雲」:智能汽車作為一個終端,不可能儲存所有作業資料,故需要通過雲,獲得大數據,以至雲計算。內地就雲領域發展蓬勃,除中移動(00941)等三大電訊商,BAT等科技企業、傳統企業都積極拓展與雲相關的基礎項目。
對於這些大型電訊商、科網巨企,單純雲業務很難成為重要盈利增長催化劑,可是如金山軟件(03888)便因着「金山雲」緣故,股價曾經炒過一段時間;金蝶國際(00268)的金蝶雲亦是投資市場關注點。除此以外,提供數據中心繫統方案的公司,由於業務規模小,來自雲相關的收入,往往對盈利影響較大。
至於「管」即管道,與通訊環節有關。在智能汽車領域上,亦包含道路網絡。現時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3萬公里,2018年計劃新增通車里程5000公里。通訊環節方面,全國移動通信基站數量超過600萬個。
按照《發展戰略》,到2020年,大城市、高速公路的LTE-V2X(即vehicle to everything)網絡覆蓋率達到90%,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實現全覆蓋;到2025年,5G-V2X基本滿足智能汽車發展需要。
市場規模估計達1214億
要實現通訊網絡大範圍覆蓋,電訊基站升級、建設的需求將會是非常龐大。電訊基站設備商及承建商肯定得益。此外,由4G通訊到5G通訊,相差只有五年時間,對中興通訊(00763)等5G概念股是另一個利好因素。
至於「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實現全覆蓋」。現時「北斗2號」定位精度約6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最終要實現厘米級高精度服務。因此,從事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車用基礎地圖等產品開發的企業,都受惠這個大潮。
最後是「端」,即終端,包含智能汽車、交通燈等基礎接收設施。汽車作為接收終端,應用繁多高端技術,如傳感器、車載芯片、車載操作系統、中央處理器等。為使中國不落於人,《發展戰略》提到國家今後會重點扶持這些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
中國銀河指出,全國乘用車銷量到2020年料達2773.3萬輛。倘若智能汽車滲透率超過50%,市場規模估計可達1214億元人民幣,即是未來整個行業複合增長超過25%。由此可見,智能汽車的市場今後將孕育出龐大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