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探討本港短中長期發展用地的可行方案,要在短中期大增住宅供應,只能向農地打主意
今年私樓落成量預期可達一萬七千個目標,創出十二年新高,但樓市狂態依然,樓價累升一成四,連續九年上升,善用地產發展商手上農地資源,預期成為當局優先考慮選項。
開發農地成優先選項
政府日前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周年進度報告,將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維持四十六萬個,公私營房屋供應量分別為二十八萬與十八萬,但建屋數量能否達標有一定變數,主要是住宅發展用地存在缺口,其中公營房屋迄今覓得的地皮,只能興建二十三萬七千個單位,餘下四萬三千個單位的發展用地尚未有着落,可見本港住宅土地荒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為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當局過去四年主要透過將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與綠化地皮改劃為住宅發展用地,以應付短中期公私營房屋需求。
可紓解短中期土地荒
事實上,若要徹底解決房屋問題、讓住宅樓市重回正軌,當局必須大規模開闢住宅發展用地,其中如何善用地產發展商手上大量農地,值得優先深入研究,通過公私營合作建屋模式,能夠在短中期內大幅增加住宅發展用地.為有效紓解住宅土地荒的可行方法。
為推動社會就大規模開闢住宅發展用地達成一致共識,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召開多輪會議,討論了多個增闢本港短中長期發展用地的可行方案,在維港以外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地,為公認可長遠解決本港發展用地不足的良方,可惜遠水不能救近火,而要在短中期大增住宅用地供應,只能向農地打主意。
公私營合作需具彈性
事實上,目前地產發展商手上合共一千公頃農地,可以填補至二○三○年欠缺一千二百公頃住宅發展用地的大部分缺口。假設全數農地成功改用途作住宅發展,可興建數十萬公私營房,即時可扭轉住宅供不應求的市場預期,有助穩定樓價。
因此,在如何釋放現時大量農地的土地價值方面,當局宜用新思維、採取彈性政策,考慮下列多種模式。
一是當局直接向地產發展商收購農地,與現有政府擁有地皮合併發展。為了減少收地阻力與不用大量動用財政資源,可研究重推上世紀六十年代引入換地權益書制度,即地產發展商以農地換取了換地權益書,用作日後競投政府土地之用。
二是採取公私營合作方式。當局可考慮透過提供道路等基礎建設與提高地積比率(增加可建樓面)作為誘因,吸引地產發展商申請農地轉作住宅發展,並興建一定數量資助房屋單位,當中不會涉及補地價優惠。
三是公私營合作只集中已獲批農地轉作住宅、且完成補地價的項目之上,當局同樣提供基建與增加地積比率作為誘因,以興建一定數量資助房屋,好處是避免了無謂「官商勾結」指控。
本港住宅樓價漲不停,今年來進一步上升一成多,將呈現連續第九年上升,歸根究底是住宅供求長期存在失衡情況。即使樓價與購買力嚴重脫節,加上利率趨升,但依然無法改變市場對樓價只升不跌心理預期,「靠父幹」或高成數按揭而勉強上車的買家相當普遍,當前樓市出現一窩蜂「盲搶樓」情況顯然不是健康現象。
當局宜認真研究善用土地資源、釋放農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