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大攻堅戰中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都是有利於維持周期品價格,從而保障周期股盈利
隨着大盤指數逐漸回落,市場回調應當已經接近尾聲。滬綜指在年線(250日線)上下應有較強支撐。
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 斌
短期看技術,指數接近技術支撐位。從滬綜指的走勢來看,成交量萎縮明顯:最近兩周滬綜指日均成交量為1600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差不多是今年以來的最低量,這顯示出投資者進行拋售的意願開始逐步減弱。而從指數運行上來看,滬綜指運行已經接近年線(250日線)附近,這使得指數具有較強支撐。因為年線是過去一年成交價的均價,顯示了過去一年投資者買入的平均成本。當指數跌破這一位置時,會有看好市場的投資者進行補倉或者進場,因此具備較強的支撐。
明年盈利仍樂觀
中期看盈利,企業盈利有保障。不論從傳統周期性行業還是從新興行業來看,未來一年的盈利仍然是比較樂觀的。從周期性行業來看,鋼鐵、煤炭等周期品的價格在來年有望維持在當前價格水平。不論是宏觀經濟去槓桿還是污染防治,都是有利於限制周期品行業產能擴張衝動的,而在需求總量平穩的條件下,周期品價格未來有望保持穩定。當前,周期品價格水平比2017年全年均價高出20%左右,其中煤炭價格高出18%,鋼鐵價格高出22.3%,這意味着在2018年,周期品行業仍然將有至少20%左右的業績增長。而從新興產業來看,戰略新興產業在未來三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因此,筆者預計整體市場仍將維持2017年的盈利增長水平,指數上行具有業績支撐。
長期看政策,政策利好股市。當前兩大方向性政策有利於A股走出長期慢牛:其一是新股發行的常態化。這一政策雖然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執行,但是對於A股市場的積極意義已經開始顯現。對比世界各國的資本市場,凡是一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其股市漲幅都要跑贏GDP漲幅,唯有中國是例外。而這背後的根源在於A股市場的代表性不夠強,上市機制不夠開放,相當多反映經濟真實增長的代表性公司沒有獲得在A股上市的機會。而隨着新股的持續發行,A股對於中國經濟的代表性已經越來越強,即使中國經濟未來保持比較低的增速,其中也會湧現出大量保持較高增速的企業,這對於A股將構成強有力的支撐。
其二是去槓桿攻堅戰。在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被中央定調為未來三年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具體到資本市場而言,前不久發布的資管新規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在資本市場的具體體現。而資管新規的實質在於限制銀行資金對於非標產品的配置,對資產池進行了清理整頓。但對於銀行而言,由於其負債端每年有1.5萬億規模的增量(銀行的負債主要來自於儲蓄存款的增加),這些負債必然要求配置相應的生息資產,因此銀行在資產端存在着較大的配置壓力。隨着非標資產配置受到限制,像股票、債券這類標準化資產的配置需求將會上升。從政策上看,對於A股的長期走勢將是利好的。
關注周期消費龍頭
從投資策略來看,市場的回調已經接近尾聲,可以做好配置準備。在方向上,依然是結構性的。因為雖然資金整體入市的趨勢不變,但是資金流入的配置會呈現出結構化分布,即那些基本面向好,行業趨勢向上的龍頭公司會獲得更多的資金青睞,而基本面惡化、估值過高的公司則會被不斷拋棄。
當前看,兩大領域可以進行布局。其一是鋼鐵、煤炭等周期性行業,可以配置回調較多的周期股龍頭。因為三大攻堅戰中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都是有利於維持周期品價格,從而保障周期股盈利。其二是可以配置回調較多的新興產業中的新製造、新消費,包括半導體中的面板芯片龍頭,新零售當中的商超龍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