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新時代」為全球樹立新標桿/張敬偉

時間:2017-10-26 03:15:40來源:大公網

  中共十九大閉幕,選出了新的領導班子,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新時代,不僅是中國的,也為全球樹立了新標桿。

  當前全球並不太平,傳統的老秩序正在發生震盪式調整,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建立之中。全球印象中,美國成為原有國際秩序的破壞者。特朗普時代追求的是「美國優先」,不願承擔全球治理體系的責任和義務。美國的「離場」是全方位的,退出《巴黎協議》、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甚至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在區域性多邊架構中,特朗普放棄了美國主導的包括亞太十二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也威脅退出六大國和伊朗達成的伊核協議。特朗普也正準備顛覆美國和多國達成的多邊自貿協議,重開有利於美國的雙邊貿易談判。

  逆全球化思潮籠罩歐美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是只管自己的功利主義,是主動放棄大國責任。舊有的全球秩序傷筋動骨,也給世界帶來了惡劣影響。歐盟浮蕩着民粹主義、脫歐主義和分離主義。雖然歐盟主要國家(法國、德國)在大選年穩住了歐盟的底線,但是英國的脫歐、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公投獨立,以及奧地利年輕的新總理提出的「奧地利優先」,凸顯逆全球化思潮在歐洲陰魂不散。

  經過華爾街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接力衝擊,西方主導的老秩序根基已經鬆動。在新經濟周期,世界需要建構新秩序,也需要新的全球化引領者。從後危機時代到現在的新經濟周期,中國帶給了全球新的發展動力,也給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經驗。

  第一,中國經濟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實現了可持續的中高速穩增長。中國經濟新常態下,西方國家和印度自己都相信,印度會維持長期超越中國經濟增長的軌跡,甚至在未來並不久遠的時間節點,超越中國。但現實很殘酷,印度總理莫迪的改革處處受挫,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則取得了初步成果。「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曾被視為不可能,但是中國用政策引導加市場調節、行政高效和監管有力的方式,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實證明,改革攻堅的過程,就是取得成效的過程。

  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中仍維持一枝獨秀,過去五年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維持在三成,未來也將是刺激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串起互聯互通命運共同體

  第二,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新秩序的主導力量。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到金磚國家機制化,再到「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全球經濟秩序多了新生力量─亞投行和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起成為了全球新經濟治理秩序,而且「一帶一路」在亞歐大陸串起了互聯互通的命運共同體。這一命運共同體還在全球繼續發展延伸。

  相比美國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大特點是沒有意識形態偏見和以結盟為目的的「冷戰」思維,是新型的共贏合作機制。這給新經濟周期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鮮活因素,也讓徘徊和焦慮的世界各國有了新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貢獻給全球的新秩序因素,或者說新選擇和新方案,並不是為了排除傳統秩序,而是基於和傳統秩序的融合發展。正因如此,無論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也和亞投行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女士甚至強調,不排除將IMF總部遷到北京。

  第三,中國新經濟模式帶給全球新活力。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是全球首個網約車立法的國家;中國電商經濟全球首屈一指,僅「雙11」一天的網購狂歡,銷售額就能趕上歐洲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消費額;依託「互聯網+」的共享單車遍布中國各城市,而且已經海外布局亞洲、歐洲和美國等近200個城市,中國式共享經濟風靡全球。

  移動支付是中國網民貢獻給全球的另一種民生金融生活方式。中國移動支付在全球30多個國家布局,也擴大了中國遊客在全球範圍內的消費力。不久前的「十一」八天長假,中國就有600萬人出境旅遊購物。互聯網時代,中國給全球經濟的創新驅動和互聯互通提供了新經驗和新機遇。

  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明確了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三重要義,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為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世界樹立了新標桿。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