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發表了2017年政府施政報告,充分體現出本屆特區政府正努力落實「新風格、新思維、新哲學」的管治理念,以新思維來緩解社會經濟的難題,並透過新路徑、新方法來開闢經濟發展新天地,推動香港的發展邁上新台階。施政報告內容全面,措施具體,涵蓋了土地房屋、經濟發展、稅制改革、創新科技、醫療環境衛生,以至改善民生和青年事務等各個方面,為建設更美好的香港打下堅穩的基礎。/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蔡永雄
一、全方位處理房屋問題
房屋問題是現屆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報告提出了房屋政策的四大元素:1)房屋不是簡單的商品,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不可或缺的角色;2)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3)聚焦供應,加大增加房屋單位方面的努力;以及4)在土地不足,供應未到位前,設法善用現有房屋,改善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的居住環境。報告提出以往政府已提出了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但欠缺的是整體社會對開發土地的共識。因此,「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推動公眾討論有關善用和開拓土地選項的利弊、優次、取捨,這些選項包括:1)發展現時作短期租約、臨時政府撥地及劃為「未決定用途」地帶的土地;2)利用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儲備;3)更多維港以外填海;4)填平水塘;5)利用私人康樂用地作其他用途;6)重置或整合大型康樂設施;7)發展「鄉村式發展」用地;8)重置葵青貨櫃碼頭;9)貨櫃碼頭「上蓋發展」;10)發展郊野公園;11)加快「綜合發展區」用地的發展;12)發展軍事用地等。「專責小組」的報告將有助政府制訂開發土地工作的整體策略,讓香港未來能有足夠的土地供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用,逐漸改變市場對長遠土地供不應求的預期。
報告重點突出以置業為主導,為使房策照顧到不同階層,讓他們能安居樂業,報告宣布將「綠置居」和「白居二」兩項政策恆常化,前者供公屋居民及合資格輪候公屋人士購買,後者則供合資格居屋申請人購買,有關政策可加快各類公營房屋的流轉,而政府日後將研究在新建公屋項目增加「綠置居」的比例,讓未來更多公屋居民,可以由租客變為業主。即使公屋居民的收入不高,但也可完成置業夢想,並能夠更多分享香港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一政策實在值得支持。報告亦宣布透過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來協助青年家庭置業。「首置」與傳統居屋比較有兩大特色:1)定價料與市場脫鈎,單位的售價和面積會參考合資格人士的負擔能力;2)轉讓的年期限制可能須較居屋更嚴謹,但詳情政府仍在研究。
以現時香港住宅樓價持續高企,並與市民收入脫節下,若政府只沿用原來傳統居屋以私人房屋價格打折的方式定價,單位的售價往往較高,市民(特別是青年人)亦難以負擔,故在資助購買房屋中增加一層為「首置」,確實是可取之舉。此外,市民最為擔心的供應問題,如增加了「首置」會否影響到公屋和居屋等供應,但特區政府已作出了妥善安排,令「首置」不會佔用原有劃作公屋和居屋的用地,「首置」的土地來源將會是私人發展商擁有或從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這甚至可以加快發展商修改土地契約程序,在提供「首置」的同時,也增加私人住宅的供應,導致供應增加的多贏局面。從上述「綠置居」和「白居二」恆常化,以至「首置」的推出,政府將能成功建立一個置業階梯,讓更多市民可以安居樂業,相信這些政策將深受市民的歡迎。
除了幫助不同階層市民置業外,現時樓價和租金高企下,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環境欠佳,不少更需要居住劏房,有迫切性改善住屋環境的需要,故報告對於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也提出了照顧的措施,如1)善用政府閒置建築物,開拓「光屋」項目的租住單位;2)支持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試行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包括鼓勵市區重建局提供舊樓單位參與計劃;3)促成香港房屋協會試行讓其轄下的資助房屋業主將未補價的單位以低於市值租金租給有需要的家庭;4)研究讓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性房屋;以及5)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在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等,務求在較短時間解決部分基層市民的房屋問題,讓他們在輪候公屋期間,也可居於在一個租金較為穩定、可負擔和安全的單位之內,使社會上收入最少、最需要幫助的基層市民也能夠安居樂業。由此可見,現屆政府確實希望全方位地解決香港不同階層所面對的房屋問題。以現時住宅樓價和市民的居住情況看,任何有助於解決房屋及其引申出來社會問題的政策,即使個別措施的規模不大,但若能及早落實也是值得支持的。
另一方面,現時香港房地產供應不足也不單是集中於住宅市場,商業及其他經濟用地也甚為不足,令寫字樓和商舖等各類物業的租金均處於全球前列位置,大大增加了創業和營商成本,阻礙海外投資者於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積極性,甚至因為規模不足,而限制香港的服務能力,長遠或會影響到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區內首要服務業中心的地位。因此,報告也提出了多項增加商業用地的措施,如陸續推出位於啟德發展區、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總站上蓋、中環新海濱、加路連山道、金鐘廊及洗衣街等多幅商業用地。
報告亦提出要維持和鞏固香港會展業在國際間的地位,將鞏固及提升灣仔北作為亞洲會展業樞紐的地位,措施包括將灣仔北會展中心毗鄰的3座政府大樓拆卸重建,打造為可互相通達和連成一體的會展新翼;在沙中線會展站上蓋興建會議中心。
另外,現時香港經濟服務業佔比高達93%,傳統工業大廈亦需要作出轉型,特別是不少工廈坐落於交通方便的市區,讓社會上珍貴的土地資源能夠妥善地運用,並為多元化的經濟活動提供用地。因此,報告提到政府正循不同方面研究利便工廈轉型的措施,包括考慮重啟工廈活化計劃,提供誘因鼓勵舊工廈業主進行重建或整幢改裝,探討如何為個別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例如文化、藝術、創意產業以及合適的社區設施,提供合法及安全的運作空間。而針對個別舊工廈業權分散的情況,探討如何促進舊工廈加快集合業權,並在顧及消防及樓宇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利便部分工廈改裝較低樓層作非工業用途等。
二、積極把握國家發展機遇,讓經濟升上更高台階
現時,環球經濟尚未突破低增長格局,加上複雜多變的政經環境,香港作為小型經濟體系亦難以獨善其身,但近年國家卻一直維持中高速的經濟發展,經濟結構逐漸提升,經濟前景為環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佳的,並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等,上述種種均能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龐大的機遇。
在「一帶一路」方面,報告提出加強「一帶一路」辦公室的人手,並希望在年底前與國家發改委簽署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協議,涵蓋金融、基礎設施、經貿交流、民心相通、項目對接和爭議解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列舉具體措施,作為雙方合作的方針和藍本,當中會探討搭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資訊分享平台,讓企業更好地掌握相關資訊,促進項目對接和企業合作。特區政府並會與國家發改委成立聯合合作機制,建立直接和定期溝通的平台,加強溝通協商,並監督協議落實執行。
至於大灣區城市群方面,報告亦提到特區政府已大致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草擬工作,稍後由國務院頒布,將為實現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構建世界級城市群畫出藍圖。特區政府會爭取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使大灣區能夠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為更好落實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工作,目前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將易名為「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以期更聚焦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及擬訂具體的工作計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亦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政府,主動聯繫商會、專業團體和相關持份者,統籌落實《規劃》工作,協助港人港企發掘更多發展機遇。
透過加強與內地的各方面合作,香港將可更好地把握國家的發展機遇,讓香港經濟發展得更好,增長速度更快,以突破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低增長趨勢,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讓經濟發展升上更高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