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一如市場所料,建議利得稅制度引入兩級制,首200萬元利潤利得稅率將降至8.25%。這份施政報告,可謂贏盡商界一片掌聲,因為這稅率比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中建議的10%還要低,顯示特首對中小企之重視,亦有助增加香港競爭力。
一直以來,香港以低稅及稅制簡單等優勢,吸引企業進駐。然而,近年亞洲各地減稅成風,以區內勁敵新加坡為例,其利得稅標準稅率已由20%減至17%,與香港僅相差0.5個百分點,而澳門稅率更低至12%,因此特首提出稅務優惠,將有助維持香港的優勢。
事實上,現時庫房水浸,有更多空間透過稅制來吸引更多投資。例如,在這次稅務優惠運作一段日子後,能否檢討擴大的可能性,或考慮將利潤在100萬元以下的企業利得稅率降至4%左右,甚至讓利潤在50萬以下企業可獲免稅,這樣可讓初創及微利企業受惠,再加上香港國際化程度高、資本市場發達等優勢,若稅率進一步向下,或許令本港成為區內初創企業之都。
另一方面,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一直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但多年來未有其他新興產業成為新支柱,故政府應成立小組,研究全球哪些產業最具發展潛力及適合香港,並提供稅務優惠作誘因,吸引龍頭企業來港,令它們成為香港經濟新支柱。以美國威斯康星州為例,為求鴻海到當地投資100億美元,寧願提供30億美元的稅務優惠。由此可見,稅務優惠已成為各地爭取投資的利器,香港要變通應變方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