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十分重視香港青年的成長發展,關心其學業、就業、置業及創業等方方面面。習近平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要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強調要讓青年在發展中施展才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着力解決問題並且創造條件,為青年提供各展所長的機會。
誠然,大部分港青都非常優秀,但是,香港的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及局限。於是,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不滿和抱怨。筆者最近閱讀了一本採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觸很深、頗受啟發,推薦港青閱讀,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青春如朝日,是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把時光倒退48年至1969年1月,那年習近平才15歲。他告別名校、離開北京,背負行囊,搭乘知青專列奔赴位於大西北延安的農村,開始下鄉插隊的艱苦歷程。習近平在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一幹就是七年,在苦難中蛻變,在困境中崛起。七年之後,他再次回到另一所北京名校,成為清華大學的學生。
從城市到農村,習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樣,面臨跳蚤的滋擾,亦面臨食物的短缺;面對很高的勞動強度,還要面對寂寞與孤獨。儘管物質貧乏,但習近平保持精神富裕,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帶了兩箱行李到延安,其中有一箱是書籍,那沉甸甸的箱子被村民誤以為裝着「金元寶」。在梁家河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文史地,也有數理化。
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然而,他有追求、有擔當、能吃苦,辦成了很多實事。他帶領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建磨坊、建沼氣池。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習近平曾自述,七年艱苦生活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
可以說,下鄉插隊是習近平人生的第一站,真切體驗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從前往梁家河時的迷茫彷徨,到離開梁家河時的自信,習近平顯然已經有了堅定的目標。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
從1969年到2017年間的48年,祖國內地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最近五年,更是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即便是當年習近平下鄉插隊的梁家河村,亦依託發展效益農業和生態旅遊,實現脫貧致富。當年為習近平提供灶房的梁家河村村民張衛龐,現在以種植蘋果為主業,也已從土窰洞搬進了面積超1000呎的公寓。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香港今天的繁榮,是老一輩克勤克儉、艱苦奮鬥創下的基業;香港今天的成功,演繹着千萬個白手起家的感人故事。香港美好的未來,更要靠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現在,港青行進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大時代。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港青只有北望神州,了解國家的發展情況及國家的一些重大發展戰略,才會有大格局、大智慧,才能抓準香港的戰略地位,才能抓準自身的發展方向。
1993年,當時22歲的「香港仔」王衛在廣東順德創立順豐速運。公司抓住內地電商崛起的時機,深耕內地物流市場,發揮香港優勢,進而做大做強,於今年2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借殼上市,市值現已達3000億港元。王衛個人也從「窮小子」變為「千億富豪」。今年31歲的林凱源在木屋出身、屋邨長大,半工讀到美國留學,曾被稱為「窮鬼大學生」。他畢業回港後租用100呎劏房成立「GOGOVAN」,經過四年運作,業務拓展到內地和東南亞,也已獲得「阿里巴巴」「58」等內地科網公司投資。從2萬元起步,搖身一變成為估值78億元的「獨角獸」初創公司。不論王衛,還是林凱源,事業發展的機會在內地、市場在內地,主要的投資者也在內地。
港青是香港社會最有活力、創造力的群體,是最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新生代。特區政府應為青年多元發展創造空間,為青年找到出路、創造優質就業機會,特別是在創新科技及創意產業方面。港青也應立足香港、背靠祖國、放眼世界,在新的時代寫下人生最壯麗的詩篇。不畏艱險、勇於拚搏、堅韌不拔,創造香港的新輝煌,這或許是當代港青的歷史使命和光榮責任。
借用兩句金句鼓勵香港青年朋友:一是梁家河村民梁玉明在書中的評價,「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二是本港股評人曹仁超生前的名言,「不要讓500呎綁住你的青春」。港青還等什麼呢,走出「舒適區」、邁入競技場,北望神州、放眼世界,埋頭苦幹,追夢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