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培育新動能 引領新常態 實現發展階段跨越

時間:2017-10-06 03:16:05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傳統產業正在轉型升級,當面臨前沿技術創新的時候,必須通過資本市場建立新的機制來激勵和支持創新創業,這背後都需要政府的力量

  要深刻理解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戰略意義,牢牢把握好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等重要戰略機遇,處理好前沿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和政府作用等三方面關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 隆國強

  新舊動能轉換既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無論從落實中央的新發展理念和戰略部署,還是實現發展階段的跨越,培育新動能,順利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都是一件影響全局的大事。

  首先,培育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是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要求。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不是一個短期的周期性變化,是一個階段性變化。新常態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現階段中國經濟的一個大邏輯。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最關鍵在於引領。引領新常態,本質上就是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講過新常態的三個基本特點:一是速度換擋,一是結構升級,一是動能轉換。動能轉換就提到傳統的動能隨着國內發展形勢的變化在衰竭,需要尋找、培育新動能,才能真正引領新常態。所以要從引領新常態的高度認識培育新動能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

  其次,培育新動能也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在總結人類發展的歷史經驗和中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之新在於它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它不是只強調其中的某一點,是要真正把這五大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在實踐中加以落實。要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要有新的動能,過去我們靠大量的資源投入,環境的高成本和社會成本驅動經濟取得高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新發展理念就是針對過去的舊動能提出要培育新動能,所以新動能要體現新發展理念的要求。

  最後,培育新動能是中國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的內在要求。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中國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上中等收入國家,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很多人認為,從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跨過人均1.2萬美元的門檻進入高收入階段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如果看一看其他國家發展的歷史,情況就不那麼簡單。世界銀行曾經做過一個評估,二戰結束後有110多個經濟體都先後從低收入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但是經過這麼多年,從中等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的只有13個經濟體。也就是說,只有10%左右的經濟體順利實現跨越。那些沒有實現跨越的國家原因不同,比如,政治動盪、國內經濟發展戰略失誤、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等等。實現跨越的經濟體無一例外地在不同發展階段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接續。對中國來說,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進入高收入階段,必須要培育新動能。

  把握戰略性機遇

  在工作中,「謀定而後動,順勢而為」可以事半功倍,順勢而為就是準確判斷,同時能夠把握住一些戰略性機遇。對中國來說,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面臨很多戰略性機遇。

  第一,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蘊含着巨大機遇。新一輪技術革命,特別是資訊技術革命,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各種新產品、新服務、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現在都在說智慧城市、大數據、雲計算,還有人在討論人工智慧會把人類社會引向何方。

  這裏面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可以確定的是,在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很多新技術、新服務、新產品、新模式將大量湧現,這裏面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們如果把握好這次機遇,它就會成為引領發展的新動能,如果把握不好,就會落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雖然中國在歷史上領先了2000多年,但是在工業革命時代卻落伍了。

  從洋務運動開始,我們一直在追趕先進國家,補工業化的課。雖然現在還不敢說已經完成了補課的過程,但是我們要把握好這一輪新技術革命,它不僅是在原有的軌道上彎道超車,更是換道。全球格局的變化從根本上說在於哪些國家能夠把握住重大的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帶來的機會,異軍突起。

  第二,從我們自身來看,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對於培育新動能都有很多機遇。從需求側來看,本土的大市場是培育新動能的寶貴優勢,也是重大機遇。高速鐵路、高速列車就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成功典範。今天的發展,從引進、消化、吸收到再創新,本土大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技術創新、品牌培育等也需要靠規模來分攤,一個大市場就可以分攤研發成本,品牌培育成本。所以轉型升級新內容,大市場的優勢一定要高度重視。

  中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快速轉型升級的時候,為很多新產品、新服務,提供了新的需求。中國巨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為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提供了需求支撐,無論是技術的創新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另外,我們正處在綠色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綠色發展新模式本身是一個發展的新動能,會帶動節能環保的新技術。

  從供給側來看,我們培育新動能也有很多優勢,也有許多機遇。尤其是充足的人力資源。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達700多萬,其中有將近300萬的理工科學生,培育新動能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關鍵靠研發和人力資源。過去我們在全球競爭主要依靠低成本藍領工人,隨着發展,中國勞動力人均工資水準明顯提高,從發展的成果角度來說,這是好事,因為發展的目標就是讓全國人民能夠分享發展的成果,改善人民福祉。

  但是,從參與全球競爭角度來說,傳統的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優勢在弱化,那我們靠什麼來參與全球競爭,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力?那就是依靠發展技術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力。

  我們有人力資源的優勢,有產業配套的優勢。雖然現有的產業配套和發展水準不是非常高,但是,這種齊全的產業配套是支撐中國產業進一步升級的重要優勢。處在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培育新動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實現這個目標,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面臨巨大機遇,有着切實的、堅實的基礎。

  需處理好三方面關係

  培育新動能是個非常複雜、系統的工作,要做多方面的設計、探索。其中有三個關係,非常重要,需要處理好。

  一要處理好前沿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關係。講到新動能,很多人高度重視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航太技術等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大量的視野盯住前沿技術的創新,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還要看到,大量的存量的傳統產業佔整個經濟存量的90%甚至更高。所以,我們的眼光既要盯住前沿技術的創新,同時一定要盯住傳統產業如何能夠加速轉型升級,這也是一個培育新動能的過程。一方面在原有的車道上奮起追趕,另一方面用好新的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能,這都是新動能的內涵。

  二要處理好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關係。以往,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是涇渭分明的兩件事情,但是在以新技術革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推動下,二者越來越難區分。很多新技術革命同時蘊含着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馬雲的淘寶和阿里巴巴,不是簡單地把大市場搬到網上去,裏面有很多技術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支付寶就是一個重要的創新,交易雙方把錢放在支付寶裏面,完成交易,你滿意了告訴我,我再把錢給他,消除了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現在消費者在完成消費後還可以給商家打分,做出評價,給後來的消費者做參考。以前年輕消費者購物主要看品牌,現在更關注評價,而商家也特別在乎評價。這裏面就有很多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年研究資訊技術革命和經濟轉型發展的時候提出了一個「2+2」戰略,什麼是「2+2」?兩大戰略,一個是前沿技術創新,一個是傳統技術轉型升級。另外的「2」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

  三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最近經濟學家們在網上討論熱烈的產業政策,背後深層次的就是政府的作用到底該有多大,政府該怎麼發揮作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

  在培育新動能的時候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政府不是替代市場去發揮作用,政府需要從理念、監管方式、手段等方面做出很多的調整和改變。從理念上來說,中國的新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很重要的是政府秉持了包容、創新的理念。很多新模式的出現和原有的監管法律法規是矛盾的,比如滴滴和互聯網金融。我們讓它先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規範引導,而不是僵硬地認為這種創新和現有的監管法律是矛盾的,所以不讓你做,這樣會大大抑制創新的熱情。政府的理念既要依法行政,也要包容創新。要推進培育新動能,從根本上來說,還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過去,我們通過改革開放形成了一套強有力的動員資源,投入大量生產要素,快速追趕的模式,背後其實是一種體制的支持。今天,培育新動能更多地要靠創新,這就需要有一套真正能夠激勵、引導、保護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不是局部的,而是系統的,我們要分清輕重緩急,把對創新最直觀的、最直接的、最重要的體制改革放在前面。

  各國政府在支持創新方面的做法也不一樣。日本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個追趕型經濟體,它的政府和企業之間形成了一套以產業政策為手段,非常有效的體制機制,實現了快速追趕。但是,當它走到技術前沿的時候,比如說十幾年前傳統的電視邁向高清電視的時候,通產省找了五家大企業,政府出50%的研發資金,五大企業各出10%資金來共同研發大清晰度電視,而且成功了。可是當這個產品剛投向市場時,沒想到數字技術革命帶來了數位化。日本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這告訴我們,當我們處於那些追趕領域,先行者已經走過去了,技術進步的路徑、目標很清晰的時候,政府的追趕體制是有效的。但是在另外一些領域,比如前沿技術創新,沒有人知道最後哪個技術會成功,這就要靠實踐,靠市場來選擇。

  美國在過去100多年處於技術領先地位,美國的創新體制依靠的是創業的企業家、技術人員,創業企業,風險投資,資本市場形成了一套創新的體制。孰優孰劣?我們要看到這個國家處在不同的地位,面臨不同技術領域的創新。

  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一方面有大量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日本、「亞洲四小龍」的很多成功做法依然可以借鑒。但是,當面臨前沿技術創新的時候,必須通過資本市場建立一套新的體制機制來激勵和支持創新創業,這背後其實都需要政府的力量。資本市場的建設,法律法規的培育都需要政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