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科技助力 中國製造享「機器紅利」

時間:2017-09-18 03:16:14來源:大公網

  圖:一汽錫柴惠山重型柴油機生產基地的智能製造生產線,正中上方的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生產線各環節的生產情況   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攝

  「人口紅利」的衰減反而倒逼中國製造業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尤其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新興科技領域,中國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些新興科技的加速應用,正在推動中國製造大步邁向「中國智造」,大大提升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想像空間。

  對於長期被視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2012年可謂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國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絕對下降,且此後每年均延續了下降趨勢,支撐中國製造業長期快速發展的要素之一─「人口紅利」開始衰減。

  中國製造走向高端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已面臨「劉易斯拐點」,甚至有人擔心中國製造將由此喪失競爭優勢。然而,在五年之後的今天看來,這些擔心似乎有些多餘。

  在無錫市惠山區的一汽錫柴惠山重型柴油機生產基地,一條代表中國汽車工業最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線,讓人感受到「中國智造」的強大力量。這個基地的重型車用發動機智能製造生產線已經實現數字化工廠生產體系的智能化升級,比起傳統的發動機生產線,勞動生產率提高50%,能源利用率提高30%,運營成本降低20%,整機返工率降低15%,產品研製周期縮短25%。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重機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張立介紹,智能製造生產線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因為去除了生產過程中的大量人為因素,使得產品質量更加穩定可靠。

  張立解釋說,智能製造生產線具備自學能力,可以在積累大量數據後變得越來越「聰明」,目前已經能準確判斷500多種產品質量問題,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產品差錯率。而隨着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未來生產線將有望形成人、機、物料的有機體,生產效率和質量也將進一步提高。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說,中國製造業從2008年以後進入一個轉型階段,轉型階段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其他各種技術,推動中國製造業從中低端走向高端。

  在此背景下,中國確定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丁漢表示,智能製造實際上是人類智慧物化的過程,其目標是裝備更加具有適應性和自治性。

  包括一汽錫柴惠山基地在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主動向智能製造邁進,一些先行一步的企業開始享受到「機器紅利」。以一汽錫柴惠山基地所在的無錫市惠山區為例,自2015年實施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以來,該區已有103家企業實施智能製造項目,佔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12.8%。截至2016年底,全區809家規上企業中應用數字化智能化設備的企業已超過60%,規模以上企業兩化融合覆蓋率更是高達88%。

  華為料智能社會貫通人與物

  「未來二三十年,我們相信世界是智能的,機器已經開始說人話、幹人事。」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認為,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的發展,正在加速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

  根據華為預測,到2025年智能個人助理將服務90%的智能終端用戶,智能服務機器人將進入12%的家庭。徐文偉說,這將會和上世紀的汽車工業一樣,逐漸改變各行各業。這意味着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全連接的智能社會撲面而來,各行各業通過智能引擎,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