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學出現「恭喜」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的大字報,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周豎峰公然以辱華字眼作惡意人身攻擊,中大學生會會長區子灝更帶領約四十人圍堵學生事務處五小時,迫使校方承諾不拆除「港獨」標語,這些事件反映部分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做人態度和表達手法均偏離了香港人普遍認同的底線。
不論教師抑或準教師,其一言一行對下一代的影響甚為深遠。上述行為,反映張貼者基本人格有問題,有違師德,亦有違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根本不適合為人師表。
言論自由並非無底線
教大學生會代表聲言,校方翻看閉路電視、追究涉事學生,將帶來「白色恐怖」,又稱張貼者可能因為「社會無渠道表達意見」,轉移成情緒宣泄,雲雲。這更屬上綱上線,為張貼者開脫。此外,還有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周豎峰以粗口辱華,並為宣揚「港獨」的歪理詭辯。中大學生會會長區子灝帶同約四十名來自各院校的學生會成員,包圍中大學生事務處五小時,副校長吳基培承諾在得出共識前,不會拆除有關「港獨」標語及橫額,這種手段明顯是不文明的行為,更甚者可能觸犯法例。
以上全部都必須駁斥以正視聽,因為言論自由並非沒有底線,必須合法及符合道德標準;大學更非不受道德約束、無法無天的法外之地。我們推崇言論自由,但不容因為政見不同而埋沒良知,更不容打起言論自由旗號而肆意奚落欺凌及犯法的人,這必須予以強烈譴責。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能因為政治立場就獲得優待寬免。
顯然,上述種種並非孤立,反映出部分大學生質素之低下,亦折射到一向以來特區政府、社會、教育界,以及某些家長的過分縱容溺愛,對年輕人做錯事不敢直斥其非,反而一味原諒,一再為其開脫。一旦被終審法庭形容為「有識之士」的別有用心者利用,從中推波助瀾,這些青年人便習非成是,自以為是,繼而有恃無恐,為所欲為。
最令人憂慮的,就是大學校方對這些現象一直採取放任態度,全不干預;放縱那些在校園鼓吹歪風的「有識之士」。結果大學裏歪風瀰漫,成為培養「港獨」之地。除了應譴責上述行為外,各大學校長更不應閃縮,要責無旁貸拿出一個清晰立場和做法,不能溫溫吞吞含糊其辭。如果予以姑息,只會令歪風滋長蔓延。
較早前,美國哈佛大學取消10名新生入學資格,原因是他們在臉書群組內發表種族歧視、大屠殺等冒犯言論及相片。根據哈佛大學校規,若學生行為令人質疑他的誠信、成熟程度或品格,校方有權取消其入學資格。哈佛的做法雖然惹來爭議,然而正好突出言論自由亦不能逾越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同樣道理亦應適用於香港校園的無視法律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人物。
檢討青少年國民教育
另外,就是要檢討我們在大中小學的德育教育、公民教育及國民教育落實情況,尤其在大學和高中方面。例如在提倡「批判」與「學習效能」之餘,有否忽略關於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做人態度,包括「誠信」、「關愛」、「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承擔精神」及「國民身份認同」之培育等。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視察香港時,要求香港政府堅持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更多次談到青少年問題,不僅要求着力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而且提出要全面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明確指出了特區政府今後在青年教育工作的方向,行政長官及其領導的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認真落實。
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亦在今年「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上提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權力,強調不允許「香港獨立」這種思想散播。
然而,近日香港各大學的「港獨」大字報事件,反映出香港青年人在國民教育上顯然非常不足。青年教育需要時間,但在此重要時刻,特區政府必須立場堅定,撥亂反正,站出來向大眾表明,絕不容許任何人宣揚分裂國家的言論。否則下一代以為「港獨」思想理所當然,長此下去,定會摧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的政治環境。
全國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