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來西亞中行受到當地華人的歡迎 大公報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朱啟軒馬來西亞報道:馬來西亞中行行長王宏偉深情地告訴記者,多年前,一位定居在大馬新山的九旬華人老伯,和家人驅車三個多小時從新山前往吉隆坡,路程近400公里,專門給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和中國銀行送月餅,其深深的同胞情誼讓人十分感動和難以忘懷。
1939年,中國銀行在檳城設立了第一家馬來西亞分行,其後在吉隆坡、芙蓉、怡保、峇都峇轄等地設立分行,為身處海外的同胞提供一系列銀行服務。很多華人離鄉背井來到馬來西亞工作,每個月發放工資後,都可能有需要匯錢給家人。在海外選用其他銀行服務時,匯款需時一般較長且手續費較高,因此中國銀行當年打進馬來西亞市場,不但能夠為當地華人提供基本僑匯服務,亦能讓華人感受到回家的感覺。
抗戰期間,大量華僑華人捐錢捐物,支持國人抗擊日本侵略者,通過新加坡中國銀行經收的僑匯佔全中國銀行僑匯總數97%。1959年因歷史原因中行在大馬停業,直至2001年,中馬關係進一步發展,兩國簽訂互設銀行協議,中行在大馬復業。
作為大馬當地的老一輩華僑和華人,在他們心目中,感覺中行和國家緊密相連,他們在中行辦理業務時,能夠說自己的語言,讓他們倍感親切,亦能為他們解決很多言語上的困難。近年越來越多華人到馬來西亞就業和定居,中行的服務範疇亦愈趨多元化,此亦為華僑帶來回到國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