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指針\周八駿

時間:2017-07-06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之際,香港社會、祖國內地以及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江,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展示了關於「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哪些信息?

  6月30日晚,習主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歡迎晚宴上致辭。7月1日上午,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講話。這是他三日視察期間所發表的一系列講話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講話,系統闡述了中央關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一國兩制」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推動「一國兩制」與時俱進,謀求「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基本方針和主要政策。歸結到一點,就是必須堅持「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

  「一國」是「兩制」的根本

  在6月30日晚宴上的致辭中,習主席勉勵香港同胞講「三個相信」——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

  相信自己,就是要樹立民族自信。習主席從歷史的維度,把一代又一代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居民不斷打拚,造就香港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展成舉世聞名國際大都市的經歷,融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史。

  相信香港,就是要充分認識香港仍然具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獨特優勢。習主席列舉各項事實為證,指出:「香港只要鞏固和提升這些優勢,就一定能夠留住並吸引各方投資和人才,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中把握機遇,促進本地創新創業,開發新的增長點,續寫獅子山下發展新故事、繁榮新傳奇!」

  相信國家,就是要正確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習主席概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神州大地發生的巨大變化,表示:「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不僅是香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底氣所在,也是香港探索發展新路向、尋找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的機遇所在。國家好,香港會更好!」

  在香港,一些人抗拒國家認同,一些人標榜只愛「文化中國」、拒絕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錯誤觀念是滋生「本土主義」的土壤,也是「本土自決」和「港獨」賴以寄生的溫床。習主席把確立民族自信與確立國家認同相結合,指出香港始終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準確詮釋了「愛國愛港」的內涵。

  以準確的「愛國愛港」觀為前提,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闡述今後更好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四點意見,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從法律和政治角度,進一步闡明「一國」是「兩制」的「根」和「本」。

  有一種錯誤觀點:香港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塊「飛地」(enclave),彷彿「租界」,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好比「租界」享有「治外法權」。

  習主席明確指出:「香港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央政府依照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香港實行管治,與之相應的特別行政區制度和體制得以確立。」「回歸完成了香港憲制秩序的巨大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特別行政區制度的法律淵源。基本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基本法律,規定了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和政策,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法律化、制度化,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提供了法律保障。」

  兩地經濟一體化勢不可擋

  習主席的精闢論述,不僅有力駁斥了「兩制」超然於「一國」的謬論,而且澄清了與之相關的另一種錯誤觀點,即「一國兩制」初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個五年「井水不犯河水」的情形。

  「一國兩制」初心即「一國兩制」宗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個五年是如此,從第二個五年直至二十周年一貫如此。

  特區第一個五年「一國兩制」實踐之所以給人以「井水不犯河水」的印象,既因為中央放手讓特區第一屆政府行使「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權責,也是因為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繫尚未進入一體化階段。中央放手讓特區第一屆政府行使「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權責,不等於中央放棄領導特區和特區政府的憲制權力,恰恰相反,年輕的特區政府應對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危機有心乏力,在若干重要經濟政策上出現失誤後,中央應時任行政長官要求,推動香港與內地簽署關於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協議(CEPA),正式啟動兩地經濟一體化。

  今天,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已形成不可逆轉、不可阻擋、不斷深化之勢,香港居民必須順勢而為,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力爭「一國兩制」以「一國」為根基行穩致遠。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