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作品「手語翻譯手套」勇奪高中組發明品冠軍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一個由香港青年協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合辦的科學比賽昨天頒獎,獲獎作品均創意與實用並重。其中由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發明的「手語翻譯手套」,把手機應用程式與智能手套結合,將手語轉化成語音及文字,打破不懂手語人士與聾啞人士的溝通阻礙,每個字詞的翻譯速度最快達0.5秒。
大公報記者 楊州
「2017香港學生科學比賽」昨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今年比賽主題為「活學活用.發展科學潛能」,吸引超過900位來自83間中學的學生組隊參賽,比賽分為初中組及高中組,當中再把他們的作品分為「發明品」和「研究項目」。初中及高中兩組合共20支隊伍突圍而出,晉身決賽,學生各從「生物與化學」或「物理與工程」兩大科學範疇中選取題目,並帶同作品到達香港科學園,向決賽評審團逐一講述作品的科學原理。
同學們作品的研究課題,包括環保、健康、科技、植物治療、食品檢測等,經過評審商議評分後,旅港開平商會中學的「八達都會通通包」獲得初中組發明品冠軍。該校中二生余皓天表示,八達通卡採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原理,而港人的錢包不會只有一張RFID卡,例如都會票,兩張卡會互相干擾,致兩者均不能被感應。他們發明了一種環形鋁箔阻隔RFID感應的錢包,可放兩張八達通,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隨意使用其中一張。余皓天稱,除了八達通外,還考慮到信用卡的安全保護,只要把信用卡放於帶有環形鋁箔的間隔中,信用卡即可被保護,避免被盜取資料。
冀作品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
高中組方面,發明品冠軍由宣基中學的「手語翻譯手套」贏得,他們把聾啞人士做出的手語,透過智能手套記錄手部動作,數據傳輸至智能手機,以語音及文字呈現出來,翻譯過程最快0.5秒,最慢三秒。
該校中五生鍾浩輝表示,作品仍有改良空間,會美化手套,以及增加詞庫數據,真正做到交流無障礙。他稱,團隊為項目曾累計達一星期通宵討論及研發,今次得獎更鼓勵自己將作品變成產品,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
身兼高中組評審主席的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表示,今年的參賽者未來可能是本港的科學家或工程師。他勉勵學生按照興趣發展潛力,不要擔心讀科學會找不到工作,若深港河套創科園七年內落成,能創造五萬個就業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