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林鄭當選:「一國兩制」新里程碑/楊 堅

時間:2017-03-27 03:16:01來源:大公網

  昨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林鄭月娥獲得777票當選,佔全部票數的66.8%。這是「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時俱進所取得的一個不可低估的成果。

  表面看,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彷彿是第一任行政長官競選的「回歸」。1996年11月15日第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時,三位正式候選人董建華、楊鐵樑、吳光正均為建制派人士。2017年3月26日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時,三位候選人林鄭月娥、曾俊華、胡國興在他們參選時也都被視為建制派人士。

  但是,歷史不可能重演。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第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時,「拒中抗共」勢力完全置身事外,他們既抵制臨時立法會,也拒絕派代表競逐行政長官。那時,出身傳統建制或者同傳統建制有深刻聯繫的政治人物、公眾人物,只要支持香港回歸而又同末代港督彭定康單方面推行的政改保持距離,就都屬於建制陣營;香港政治陣營分野簡單而清晰。

  約二十年後,香港政治陣營分野則是既清晰又混沌,呈現十分複雜的格局。一方面,就某些政治人物、公眾人物長期在建制中任職而言,他們屬於建制陣營;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若干重大政治問題上的觀點,接近甚至等同反對派,不能被視為建制陣營。尤其,「拒中抗共」勢力改變自第二任行政長官至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一貫派人參選的做法,在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中派出代言人,甚至代理人挑戰建制陣營的代表。從而,若干行政長官候選人開始參選時被認為是建制派人士,到了提名階段人們看清他們為反對派所支持的真相。

  如果說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完全是建制派人士競逐是一個假象,那麼,當前香港社會不少人對於「一國兩制」在實踐了約二十年後產生「回歸」特區第一個五年時的狀態,即「井水不犯河水」的局勢,是一種空想。二者同時出現,反映「一國兩制」實踐深化。

  逐步消除兩地融合阻力

  「一國兩制」實踐由「井水不犯河水」開始,是因為「九七」前後平穩過渡。在1997年7月1日前,儘管香港製造業絕大部分已遷至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與香港本地服務業形成「前店後廠」的分工合作,但是,香港與內地基本保持二戰結束以來近半世紀形成的格局。

  特區第一個五年,在亞洲金融危機沉重打擊下,香港經濟陷入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衰退。與此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廣更深拓展。形勢比人強,進入特區第二個五年,特區政府主動請求中央人民政府與香港簽訂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由此,經濟開始講「一國」亦即在經濟層面開始突破「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

  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推動「一國兩制」由忽略「一國」只講「兩制」轉變為經濟講「一國」,給予香港經濟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新空間,也使香港與內地不同政治制度之間的張力不斷加強。

  政治張力必定不斷加強,而經濟一體化又不可避免產生若干問題,在「拒中抗共」勢力的故意煽動下,自2011年初以來,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遭遇不可低估的阻力。

  兩地經濟融合所遇到的阻力,香港政制發展所遭受的挫折,集中反映一點:香港長期受西方意識形態薰陶,同國家主體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是根深蒂固的。不解決香港主流意識形態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如何協調的問題,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就將蹉跎,香港政制發展就將停滯。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的一條基本經驗。

  推動「一國兩制」與時俱進

  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之所以出現似乎「回歸」二十年前第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時建制派人士相爭之假象,當前香港不少居民之所以對於「一國兩制」的實踐產生「回歸」二十年前「井水不犯河水」之空想,根本原因就是香港主流意識形態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矛盾激化。在如斯背景下,林鄭月娥受建制陣營、尤其愛國愛港中堅力量堅定支持而當選第五任行政長官,殊不容易。林鄭月娥明確表示,她當選後將盡力促進香港社會和諧,盡力開創特區管治施政新風格,盡力推動經濟發展,盡力改善民生,盡力增進香港與內地相互了解。

  未來五年特區第五屆政府工作需要貫穿一個總綱,即推動「一國兩制」繼續與時俱進。具體而言,要落實「一點」、「兩面」。

  「一點」是,始終牢牢把握「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未來五年如何為重啟政改做準備,是否重啟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本地立法,均必須服從根本宗旨。

  「兩面」是,在政治上必須堅決遏止「港獨」,引導香港社會各界充分理解「『港獨』是沒有出路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必須堅決推進香港與內地、尤其與廣東省珠三角和澳門一體化,積極參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積極參與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