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一帶一路」漸入中東核心區

時間:2017-03-22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認為,對於具有充足外匯儲備、龐大工程建設能力、且國內產能過剩的中國,中東市場是值得深耕的一片「沃土」 法新社

  近期沙特國王帶領超豪華團隊訪華並簽訂650億美元大單,一時成為新聞頭條。實際上,由於中東產油國的顧客群體正逐步轉變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將獲得中東各國家的支持,中東經濟體的增長也將與亞洲國家的經濟走向越來越緊密。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邵 宇

  1930年代,石油的開發為沙特帶來了突如其來的財富和西方的影響。194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結束後邀請伊本.沙特國王前往蘇伊士運河的美國軍艦會面。這位貝都因人的國王第一次走出了阿拉伯半島,帶着帳篷和波斯地毯,睡在軍艦的甲板上。後來的故事耳熟能詳,沙特的原油產量佔到世界第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豐富的石油資源將沙特阿拉伯帶入了現代文明社會,並保持了「現代化進程的君主專制」。

  沙特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對於世界經濟的波動非常敏感,沙特在全球經濟擴張階段可以分享到高增長,而在經濟衰退期間會陷入低迷。很多學者會拿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例子證明OPEC(油組)的強勢,認為沙特可以一直通過出口石油旱澇保收,再不濟也可將石油儲備為抵押獲得借貸。但1950至197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正處於繁榮階段,全球工廠開足馬力生產,由於當時美國能源進口中40%以上來自中東,所以它很難能夠拒絕石油國的聯合漲價要求。現在的情況發生改變,自2008年以來,沙特傳統的客戶歐洲與日本經濟停滯不前,而美國又初步實現了能源獨立,這使中東產油國的顧客群體大幅轉變為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

新興市場成石油國大客戶

  在「全球化3.0」出現停滯後,舊有的三元經濟結構被打破,由於頁岩氣革命和對外能源依賴程度的降低,2015年美國甚至解禁了長期以來的原油出口禁令。由於中東產油國的顧客群體正在從歐美等西方國家,轉變為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將獲得中東各國家的支持,而美國與歐洲在這一地域的影響力將逐步降低,中東經濟體的增長將與亞洲國家的經濟走向越來越緊密。

  1990年代,美國石油消費消耗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但從20世紀末期開始,隨着中國經濟的繁榮,中國很快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原油價格也開始進入了一輪長期的牛市。石油為中東國家帶來了巨額收入和經濟革命,同時也將中東地區性的宗教與領土爭端提升為世界各大國重要戰略利益事件。中東地區的石油國家獲得了重要的國際地位,過去七十年裏「全球化3.0」帶來的繁榮景象讓人們忽略了,中東以石油工業為單一支柱的經濟體極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個轉折點,中東的石油資源國們意識到,它們的客戶結構將逐漸由美國、歐洲與日本轉向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因此,在中東地區對「一帶一路」戰略最為擁護的應該是伊朗、沙特等資源型國家。

  近年來中國對中東國家的雙邊貿易快速增長,石油貿易是其中的龍頭。隨着中東國家國內石油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石油合作已經從單純供給轉向了全產業鏈的合作模式,雙方在煉化和服務方面的合作不斷加深。例如在下游領域,中石化和沙特阿美於2012年在沙特西部工業城延布合資成立「延布阿美中石化煉油公司」,成為中石化第一個海外下游項目,也是中國在沙特乃至整個海灣地區最大的投資項目。2015年,延布煉廠已經投入商業化運營,並以每日40萬桶的加工能力成為世界最大的煉廠之一。

  非能源貿易的增長也引人矚目。由於中東國家工業發展水平普遍不高(輕工業基礎尤其薄弱),中國對中東國家的雙邊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國出口以機電產品、紡織服裝、高新技術產品、日用五金等為主,進口以原油和石化產品為主,非能源貿易基本集中於中國出口一端,中國對沙特、伊朗、埃及和海合會六國的出口額在近十年內不斷增長。為進一步推動雙邊經貿合作,中國還設立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阿經貿論壇為其前身)等平台。非能源貿易的不斷繁榮,直接造福於位於工業窪地中東的普通消費者:越來越多的埃及人能買得起便宜的中國汽車,成為了有車一族;在被以色列封鎖的加沙地帶,居民日常生活更是依賴於廉價的中國商品。

  基建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與中東國家在投資和基建領域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中東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普遍落後,但人口增速較快,建設需求很大。世界銀行報告顯示,整個中東地區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僅佔其GDP的5%,而中國的這一比例已達15%,全球的平均水平也有10%。同時基建項目投資的回報率高,就業創造效應明顯,對地區內諸多失業率在20%以上居高不下的中東國家來說意義重大。根據世行分析數據,在海合會地區,每1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將創造2.6萬個工作崗位,而在伊拉克等發展中的產油國與約旦等石油進口國,創造的工作機會則將高達到4萬至10萬個。另一方面,基建對資金和技術的要求較高,中東國家需要「外援」。

  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東地區許多基礎設施項目(特別是能源基礎設施)出現資金缺口,而西方金融機構無法完全滿足這一融資需求。「阿拉伯之春」與近兩年來油價跳水更進一步加劇了地區國家經濟形勢惡化,需要外資來振興經濟。據測算,「阿拉伯之春」導致的直接損失達8337億美元,有關國家基礎設施重建需投入4610億美元。

  綜上可見,對於具有充足外匯儲備、龐大工程建設能力、且國內產能過剩的中國,中東市場是值得深耕的一片「沃土」。根據商務部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100億美元,主要涉及資源開發、家電組裝、輕工和服裝加工等領域;中國企業在阿拉伯國家累計簽訂承包工程合同額2551億美元,項目涉及住房、通訊、交通、石油、化工、電力、港口、建材等諸多領域。

  2016年1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這份中國政府制訂的首份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中,明確了中阿戰略合作關係的定位,將共建「一帶一路」列為首要合作重點,定位了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另一方面,中東各國也早早提出了向東看的政策,高度重視與中國的關係。沙特、伊朗、埃及等國均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埃及內閣還專門成立了中國事務小組。「1+2+3」的合作格局體現了中國與中東在新時期下深化能源、市場、安全的多維度雙邊合作的熱切期待,中國「一帶一路」和平發展戰略將幫助並見證中東地區實現地緣政治力量均衡的重塑,經濟社會轉型和地區政治秩序的重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