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主要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經濟增長方式將從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模式向依靠科技創新的模式轉變,這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在本屆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7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筆者認為,這一增長目標設定預示着中國經濟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石建勳
首先,6.5%左右增長目標符合經濟規律和客觀實際。中國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在面臨境內外諸多矛盾和不確定性疊加、風險隱患交匯嚴峻挑戰的複雜環境條件下,再像過去那樣保持高增長的態勢,不僅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和成本,而且還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問題。確定符合經濟規律的增長目標,不能脫離中國經濟發展的境內外環境條件和實際狀況,也不能再盲目地搞速度競賽和GDP(國內生產總值)至上。我們所追求的增長應該是就業比較充分的增長,是物價總水平合理的增長,是居民收入提高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的增長,是結構不斷優化的增長,是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增長。
6.5%左右增長目標,既有必然性,也有合理性,說明中國政府對高增長速度的追求度在降低,對增長速度減緩的容忍度在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求在提高,對經濟增長保就業、惠民生要求在提高,對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實現了新飛躍,這集中體現了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調整市場引導方向
其次,6.5%左右增長目標有利於引導和穩定預期、調整結構。經濟增速目標屬於預期性目標,而不是約束性目標,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對市場主體的引導。適度降低增速目標,就是告訴市場各方,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在保證適當經濟發展速度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質量和效益,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重約束條件和多重目標任務,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需求、供給、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等因素發生趨勢性變化,靠拚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單純追求增長速度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穩定運行並保持中高速發展,是促改革、調結構、保就業和改善民生的基礎和前提條件。6.5%左右增長目標是一個新的平衡點,說明中國政府有信心、有能力處理好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的關係,在保持戰略定力中有效作為,在結構性改革中取得新突破,在轉變方式中取得新發展,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奉行互利共贏戰略
第三,6.5%左右增長目標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相銜接。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年均只要達到6.5%左右的水平,就可以完成「十三五」規劃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增速達到6.7%,為2017年及以後年份的增長目標調整和經濟提質增效贏得了一定空間。
第四,6.5%左右的增長目標對世界的貢獻不會減少。按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7%,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如果2017年能夠實現6.5%左右的增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達到30%左右。今年中國將繼續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外資准入,將進一步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主要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經濟增長方式將從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模式向依靠科技創新的模式轉變,這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國將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