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的落差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新經濟周期的特殊問題,其突破難題與阻力較大,「嫌貧愛富」的觀念是經濟發展與人心鬥志的關鍵所在。但中國經濟的經驗則是窮則思變,由此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其中包括富裕地區對難點地區的支持幫助與合作,這才是中國經濟的希望與未來。
最近,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GDP)數據陸續公布,遼寧省GDP增速史無前例地為負值(-2.5%),排最後一名,GDP總量排名第十四位,此前十年多處在第七、八名的位置。官方的解釋是:這裏既有「三期疊加」和經濟結構偏重等因素,也有過去一段時間經濟數據弄虛作假,當前在擠壓水分、夯實經濟數據的因素。
這樣的數據,是令一個地方政府覺得面子上不好看的事情,但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能推動各級政府淡化對GDP的崇拜。這種崇拜根源來自於對地方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儘管這種考核在近年來已經不唯GDP,但實質上各級政府並未擺脫對GDP崇拜的慣性思維,尤其是在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
事實上,真正讓一個地方政府面子上好看的,應該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成果是否體現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上。因此,除了GDP,建議遼寧省應更多關注其他能敏感反映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指標。
首先,讓我們看看發達經濟體常用的一些除GDP之外的衡量指標。美國一些經濟報告,比如經濟褐皮書、貨幣政策報告中常見的是反映勞動力市場的指標,包括新增就業數、失業率、非農數據、工資等,反映消費的指標,包括個人消費支出等。其次,宏觀層面會有國內總收入(GDI)的指標。日本內閣府的經濟形勢報告一般使用國民收入(GNI)、國民可支配收入指標來更全面地反映經濟狀況。由於本輪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以來,歐洲債務危機問題較為嚴重,因此歐元區經濟形勢報告中一般會提到政府債務與赤字,另有一個其他經濟體不常使用的社保基金收支指標。
建議重視就業收入消費指標
綜上,建議未來遼寧省政府在致力於將GDP規模與增速恢復到在全國應有的位置或者更靠前的位置之外,應重點關注就業、收入、消費三類指標。
關於就業指標,不應滿足於常用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建議側重利用調查失業率、新增就業人數等指標來全面,及時掌握就業形勢。
關於收入指標,應重點關注工資增長情況,常規的指標有工資總額、平均工資,建議還要關注平均小時工資、人力資源指數、最低工資標準等指標。
關於消費指標,除了常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網絡消費、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發展背景下,應關注網上商品零售額、快遞業務數據、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和奧特萊斯(Outlets)經營狀況等指標。
另外,中長期視角,衡量宏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勞動生產率(Labor Productivity),該指標的提升表明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質提升,而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提高。
最後,我們從其他一些指標看一下遼寧省宏觀經濟的側面,也許沒有GDP總量排名下滑、增速倒數第一那麼悲觀。2006-2015年,遼寧省人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始終徘徊在第七至第九名。2013-2015年,新口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終排在第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