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紙媒低潮過後見生機/蕭世和

時間:2017-03-01 03:15:47來源:大公網

  近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打擂台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成功轉虧為盈,《華郵》還準備增聘記者。

  美國兩張老牌大報突然傳來喜訊,回春之力來自什麼呢?行業內有不同分析,最「貼地」的說法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受歡迎之餘,還經常辱罵傳媒,當中兩大報是重點箭靶之一。特朗普還經常質疑媒體「作新聞」,他的團隊創出了「後真相」(post true)的潮語,結果他罵得愈厲害,媒體的收視、閱讀率愈上升。最新戰況是《華郵》不惜花錢登廣告反擊,特朗普就一反總統傳統,宣布不會出席四月底的白宮記者協會年度晚宴,直言不必和傳媒人打交道。

  有大新聞和爭議,利好報紙銷量是人所共知的因素。然而,在天時地利外,報業本身的自強也同樣重要,《華郵》的復甦就是個鮮活例子。曾經威盡一時的《華盛頓郵報》因為作風老舊,導致銷量下跌,收入大減,不堪虧損下要放盤求售。大報衰微,使部分人把「紙媒會死」、「網媒才是明天」掛在口邊,結果這份老報被網企大亨、亞馬遜大股東貝索斯收購。這位在網絡經濟叱吒風雲的大亨,沒有像很多看淡紙媒的經營者那樣,全面棄守轉到網上去,因為他明白報紙要有公信力,方法之一是保持發行實體版。這個做法是和眾多門檻可以很低的網媒相區分的重要身份象徵,所以他表明無意放棄紙媒,反而決定網上網下一起幹。

  在網絡經營多年的貝索斯看到實體媒介門檻較高的特點,珍惜和發揮了這個資產的價值,乘着美國大選的爭議,《華郵》把握機會加入戰團,結果贏得不少美國人的支持,網上網下版銷量齊升,初步證明了這位網企大亨對實體報紙的體驗正確。

  把貝索斯的體驗放到香港,可以看到相同的情況。現時部分人,包括部分機構主事者,會把「報紙少人看」放在嘴邊。矛盾的是一有大事發生,他們就會找報紙老總解釋一番,然後不忘補上一句「還是傳統的報紙雜誌公信力高」。這些主事者矛盾的行為其實不能深責,因為他們不是媒體專家。只是,當事到危急,他們的直覺和常識就跑出來,告訴自己還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報紙、電視有公信力和可信。

  美國紙媒走向衰弱的時間比香港早,現時紙媒回暖的趨勢,會否在香港出現呢?答案大抵是有可能但不一定,因為時地不同,經營策略不同,產生效果就不一樣。正如紙媒在美國不振,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其實還有不少地區紙媒依然蓬勃。又正如美國的網媒欣欣向榮,香港網媒能夠做到財政健康的還是數量有限。作為媒體,資訊和公信力有價,這點還是比較可以確定的,美國同業的例子帶來了啟示,如何勇闖艱巨和充滿挑戰的明天,看來還要香港報業自身努力。

  報業公會副主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