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航天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時間:2017-02-08 03:15:43來源:大公網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膾炙人口,「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裏燒香的人們」更是唱出沿海而居、漁獵為生的人們對於媽祖的信仰。進入21世紀,中國沿海的漁民們又多了一個新的信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終端。這個現實的、可見的、更加可靠的高科技產品被放在了船頭,成為我國四萬多條漁船上一道獨特的風景。而這僅是我國航天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用、惠及民生的冰山一角。我國航天技術成果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航空育種」改善民生

  對於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的我國,「航空育種」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一步,我國目前擁有經過太空搭載的農作物共計九大類393個品種,許多太空育種的農作物已經被搬上了餐桌,與普通蔬菜相比,太空蔬菜營養豐富、抗病性強、產量更大。而對受到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航天技術也有涉獵,天宮一號進行的高光譜成像儀試驗,可準確探測農作物污染情況,為食品安全提供新的檢測技術。

  不僅食物,航空生物製藥也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運用空間技術進行微生物誘變育種,可以得到更加優異的菌種。而世界公認的抗癌藥物紫杉醇、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特效藥「他汀」都通過航天生物技術獲得了突破;針對航天員進行的抗骨丟失、抗肌肉萎縮等研究成果,也逐步被用於長期卧床病人的恢復治療。而GPS、北斗導航、通信衛星信號轉播等更是早就如潤物細雨,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並提供着改變和便利。

  目前,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80%在空間技術牽引下研製完成,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應用於國民經濟,在衛星導航、氣象預報、食品生產、醫療等方面為我們提供着服務。2016年6月24日,中國航天技術成果轉化與創新中心宜昌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並入駐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標誌中國航天科技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與創新資源流動聚集將全面提速。而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更是航天技術的演練場,航天領域的系統論、技術、人才等將在現代大城市的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集中力量辦大事」而成的我國航天科技,最終將回報貢獻力量的我們每一個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