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港商何廣健位於緬甸仰光的工廠
大公報記者
李昌鴻攝
前廣東省政協委員、港商何廣健,上世紀90年代在深圳投資開設塑膠廠,但隨着金融危機衝擊、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不斷飆升,他頂不住壓力,便在惠州開設工廠,而位於深圳的工廠在兩年前也搬遷到緬甸。成本問題繼續困擾惠州工廠的經營,但他更關注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推出的措施,或對中國貿易帶來嚴重挑戰。他建議,國家宜盡快出台扶持中小企業的減稅、降費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從而才能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吸引一些優質外遷的中國製造業回流。
何廣健指出,特朗普上任顛覆了傳統,將會做出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做法。但其思路明確,全球戰略稍為收縮,向西方大小國家收取保護費,集中資源支援美國、振興美國和推行美國第一的政策。特朗普將通過大幅減稅和推動美國企業回流,他已要求蘋果和寶馬分別將中國和墨西哥的製造業回流,已獲得了這些公司的響應。「我感覺特朗普是一位靠譜的總統,應該會得到美國民眾的支持。」何廣健表示,但特朗普及其內閣均可能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大幅調高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這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大挑戰。
成本高 工廠被迫遷異鄉
何廣健2014年將深圳坪地600人的工廠一部分撤離到惠州。他稱,近六七年來,內地通脹、房價持續上漲、工人工資十年間升了好幾倍,其他如土地成本、工廠租金、建築成本和綜合成本等也在短短十年間都大漲,這在全世界少有的,到今天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明顯下降了很多。若中國政府沒實質性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出台,特別是他們以生產普通產品以出口為主的工廠經營特別艱難。
他告訴記者,儘管其惠州工廠仍在生產塑膠產品,但是因成本高,其工廠難以與東南亞企業競爭,他的工廠在2016年訂單下滑五成,一些訂單也轉到其緬甸工廠。去年惠州工廠沒有盈利,甚至出現小幅虧損。他預計今年訂單會進一步惡化,已有將惠州工廠也搬至緬甸的準備,以提高其競爭力,否則將陷入持續虧損的境地。
他認為,為了應對特朗普政府帶來的挑戰,中國必須再次變革。中國一方面要在國際上爭取最公平的貿易環境,另一方面中國要出重手修好內功,大力扶持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因為中國是13億多的人口大國,也是就業大國,只有製造業才可以吸納大量的就業。而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也是建立在實體經濟良好的基礎之上,因此,振興實體經濟和扶持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避免陷入產業空心化
他建議,中國應該盡快從調整貨幣政策、稅收和減少行政等各項收費入手,出台政策減免稅收、增加出口退稅、嚴管隱性收費和扶持製造業貸款,並降低利息,以充分地扶持中小企業。如果中國政府出台減稅和降費用等良好優惠政策,切實推動了營商成本下降,並整合全球一切資源,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全球招商,推動和吸引中國製造業回流,相信這一趨勢將會持續不斷,只有這樣才可避免中國進一步陷入產業空心化。
只要讓企業盡量減低成本和出台良好的扶持政策,就能大幅改善中國的企業營商環境。他不排除,「到時我的公司也將會加入這波製造業回流中國的洪流中,並投入資金以科技手段盡量提升自動化生產流程,從軟件和硬件一起強化提升國際競爭力,也為打造中國「新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