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貨櫃量料創15年新低

時間:2016-12-30 03:15:43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今年首11個月,香港港口貨櫃量為1775.5萬標箱,同比下跌4%。若以今年平均每月貨櫃量約161.4萬箱計,即預期全年貨櫃量約1936.9萬箱,創下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惟料能維持全球第五排名。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鍾惠賢表示,因有船公司航線服務回流香港,近月貨櫃量有回升跡象,期望明年會穩定在2000萬箱水平以上。

  在過去13年間,香港港口貨櫃量均維持在2000萬箱以上水平,惟2013年初受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爆發嚴重工潮,加上香港碼頭更換新系統,部分船公司在隨後的時間內將航線服務陸續轉移至附近港口,令本港貨櫃量自2014年7月起,出現連續25個月的下跌,直至今年8月才企穩。

  自今年10月起,香港港口貨櫃量連續兩個月錄得雙位數升幅,當中葵青港區貨櫃量在11月增長10.3%,是自2014年4月以來首次錄得雙位數升幅,令人感到鼓舞。鍾惠賢預期,12月香港港口貨櫃量亦能錄得正增長,另冀待明年班輪聯盟完成重組後,貨量能更穩定一些。

  香港碼頭後勤用地不足,更較國際標準低50%,嚴重影響營運效率。政府早於2015年5月推出「善用葵青區港口後勤用地的建議」,將於2016年至2017年期間分階段推出土地,增加貨櫃堆場空間。鍾惠賢表示,政府已積極與碼頭相關持份者進行溝通,預期第一期8公頃用地將於明年首季推出,屆時碼頭貨櫃處理量能增加40萬標箱。

  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近期發生的橫洲棕地事件,更凸顯碼頭用地不足,強調棕地是物流供應鏈的一部分,有其價值所在。他續指,現時業界最大的擔憂是內地政府進一步開放沿海運輸權,此舉將大大影響香港作為國際中轉港的地位。

  過去,僅有中資「五星旗」貨輪能從事沿海運輸業務,但隨着內地加快自貿區建設,現時中資非「五星旗」貨輪可於各自貿區從事沿海運輸業務,外資船公司正藉此機會,游說內地相關部門,全面開放沿海運輸權。《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指出,若沿海運輸權限制,航運商或將大部分的國際中轉業務經香港轉至內地其他港口,但若無此限制,則大大削弱香港作為中轉港的功能。

  恒生管理學院早前發表報告指,在最壞情況下,香港將喪失珠三角區域以外的全數轉口貨量,相當於現時貨櫃量的14%。鍾惠賢強調,中轉貨對香港港口非常重要,若再放寬沿海運輸權,一方面減少貨量,另一方面將影響國際航運航點的數目及班次,繼而削弱香港作為樞紐港的角色。她期望特區政府能盡快與內地政府就有關事宜進行溝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