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筆者一直被人認為是「硬好友」。其實我只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強調樓價會因為環球量化貨幣出現不斷上升。每次在「靜市」的時候我都強調是入市時機,因為在錢多貨品少的情形之下,樓價上升才是新常態。地產代理是市場的證人,我看到了不斷減少的放盤量,因此推斷到「資產荒」的出現。但顯然現在世人都明白資產荒的現實,似乎看好樓價的人卻有少部分是一種迷信心態,因此我有責任要告訴大家,縱使資產荒令長遠樓價上升也好,也不應迷信。當刻買樓長遠可能「無得輸」,但沿途其實同樣充滿兇險。
這幾年樓價上升令人迷惑,是因為人們錯將新常態的資產荒當了是舊經濟的「樓市泡沫」,在基礎觀念上已經錯了,因此不單只「講極都唔明」,而且「估極都錯」!其實,市場和大自然一樣,枯榮有序、起跌有時,由美國環球量化貨幣帶起的資產荒也不能豁免。只是,有關的調整方式、時間、形態與樓市泡沫爆破是截然不同而已,我們應該用新思維去剖析新常態,了解其特性,才可評估到樓市變化及為樓市對症下藥去解決房屋問題,不應躲在樓市泡沫的死胡同。
價格上升只是資產荒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冗長的低息期,原因是太多資金,第三階段會令投資回報或已買的物業回報低效益。因此,過去幾年我都非常反對人們將加息當了一個危機,錢愈來愈多怎樣大幅加息?
資產荒下樓價如何會下跌?資產荒引來了太少人放盤,以屯門為例,二手市場的放盤量在現在比2010年11月下跌了67%,租盤下跌了42%,這個就是樓價不斷上升的原因。當有一日,放盤量突然因為環境或者心理因素,回復正常或者增加的時候,就變成了過多樓盤面對過少的合格購買力,形成了樓價下跌的環境。但我不主張看官等這一日,因為現在「等」的機會成本及風險都極高。
在新常態中,我們要明白市場上的需求量,和「合格購買力」的數量是完全兩樣東西的。樓價愈高,能買得起的合格購買力就會愈來愈少,那麼,只要有一日放盤量或者新供應高過合格購買力數量的時候,樓價就會出現下跌壓力。不過,大家亦不要幸災樂禍,就算這一天出現,當樓價向下微調5-10%,合格購買力的數量就會增加,樓價又會有上升壓力了。但這個供求互動的關係,我認為政府可以好好掌握來牽制樓價向上的銳氣。
基於樓價無論真下跌或者假調整也好,可調整的幅度不大,因此能量力而為者,我偏向入市為先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