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需要怎樣的特首\戴韡

時間:2016-09-27 03:15:46來源:大公網

  明年,香港特區將會產生第五任特首,仍由選舉委員會投票產生。非選舉委員的市民可以對特首合適人選有各自的看法,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對理想特首的要求和期盼自然會大不相同。筆者是反對「港獨」的,本文持民族主義立場,從一個香港市民的角度來討論香港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特首。

  當前香港面臨的挑戰包括:一,分離主義的威脅和外國敵對勢力可能介入香港事務;二,弱勢的特區政府和發展中的中國國家軟實力;三,本地經濟活力衰退;四,權力和財富鴻溝存在,令社會資本進一步流失;五,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衍生了負面效應。下任特首需要面對這些挑戰,解決社會矛盾。

  在政治上應較強勢

  眼下,本地分離主義勢力正力圖讓香港最大程度地與國家分離,特首應該讓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實現國家主權的最大化,同時也要能夠解決本地的經濟、民生和社會矛盾問題,包括保障港人在兩地經濟融合過程中的權益。

  一般香港市民會希望特首少一些醜聞、多一些誠信;少一些不知道從哪裏來的敵人,有寬廣一些的胸襟。對於筆者,下任特首的年齡、性別、姓氏等都不重要。

  近年「港獨」在香港的冒起有歷史根源和文化背景,也有經濟環境。除了上述因素外,「港獨」坐大卻與被縱容有關。幾名打着英國旗和日本軍旗的人衝擊軍營、國民教育爭議、「佔中」等,事件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激烈程度也一次比一次高。原因很簡單,分離主義者犯事被抓後卻被輕判,比起內地孕婦衝撞母女所受到的刑罰輕得多。外國傳媒宣傳那些有分離主義傾向的被告時,他們被當作是「英雄」,可以號召市民募捐、當議員等,而與他們發生肢體衝突的反對者,卻每每被搞得很狼狽。

  在現實中,香港體制對「港獨」作出的回應是不足夠的,沒有防微杜漸。特區的政治體系沒有通過執法和司法向社會明確表示,什麼事是可以做的,什麼事又是不可以做的。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前,有幾名顯性「港獨」參選人被取消了參選資格,事後他們又能做出些什麼?他們進行法律呈請又能有什麼作用?這些事件說明,由於本地的警察和財政都掌握在政府手裏,當「港獨」事件冒出來後,政府是有適當處置主動權的。而根據香港法律,可以採取的手段也是很多的。

  當前香港似「七國咁亂」,政治與經濟矛盾並存。經濟不發展,香港就會衰落;政治不重回正軌,經濟就不能發展;而不以法治管控「港獨」,香港政治就不可能重回正軌。因此,特首應該政治上比較強,應該在任內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本地法律框架內,面對和遏制「港獨」勢力。在電視上,看到一名本地政治人物提出要增加法官工資,那是值得注意的建議,顯示說話的人了解香港、能幹,也動了些心思。

  引領民意發展經濟

  在雙方針鋒相對的情況下,寸權必奪,寸利必得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應該避免給社會留下政府軟弱的觀感。我不是「梁粉」;但如果他不參選下一屆特首選舉,容易給人一個印象,那就是只要反對派造勢反對某人,中央就會換人。因此,應該避免給社會留下如此政府軟弱的觀感。一名和稀泥的政務官若當上了特首,他擺不平當前的政治勢力,到頭來對他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連「死都死得不安樂」。

  當前香港經濟增長呆滯,貧富差距很大。兩者都離不開香港經濟結構性的矛盾。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的那些矛盾既有共性,也有其個性。香港經濟需要依賴內地的發展,但兩地經濟融合個案不宜侵犯本地居民的利益,不僅不宜侵犯本地低收入群體的利益,也不宜侵犯本地中產階級的利益。兩地經濟融合不應該由資本或其代理人說了算。

  香港的政治經濟態勢,要求本地的執政者有自己的見解,如何平衡經濟增長和財富分配的矛盾。既然要搞「一國兩制」,又要在香港搞資本主義,那就得承認民意對社會穩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政經問題上借題發揮,引領民意,則是政治家的工作。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