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無經濟問題只有政治問題\陳文鴻

時間:2016-09-27 03:15:46來源:大公網

  政治問題不解決或讓其惡化,經濟問題便會同樣惡化,侵蝕香港的社會與政治基礎。因此,要突破香港現時的困局與僵局,只能從解決政治問題入手。

  香港有資金。香港特區政府的外匯儲備居全球第八位,已超越一個八百萬人口城市所需,政府每年差不多都有財政盈餘。香港又是全球第三/四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市場開放,本地資金外地資金融資沒有多少限制。

  背靠內地卻表現不佳

  香港有人才。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靠的是國際化的人才。本地的大學在國際的排名不低,更重要的是,香港是開放的城市,極其方便自由引進國內外的人才。以香港的薪酬水平,在國際上有吸引力,引進各方人才不難。

  香港也有土地。即使特區的土地面積有限,但本地已開發使用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二十多,進一步開發餘地很大。香港毗鄰珠三角,跨境交通正急速改善。即使深圳人口飛躍至兩千萬以上,可供開發土地減少,深圳以外還有東莞、惠州、廣州的番禺、南沙,乃至珠三角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港珠澳大橋近期完工,廣深港高鐵也早晚通車。珠三角已有密集的地鐵、城鐵、高鐵、深中通道也將跨海建成。整個珠三角的廣大土地已因交通改善而縮減為一個三小時的經濟圈、生活圈。目前已有二三十萬港人住在深圳,也即是說香港可用的土地便不止於深圳河以南,而是至少包括整個珠三角。

  香港有市場。出口市場不計,單本地市場加上珠三角五六千萬人口的每年兩萬多億元人民幣的消費市場,且除香港外,珠三角市場年增長平均在10%,全球都找不到多少這樣龐大的本土市場規模的區域。

  香港還有國家的復興機遇,吸引着內地及全球的資金、經貿和人才。香港的區位優勢歷久彌新。新加坡便長期抱怨沒有香港那樣背靠中國內地的優勢。

  但是為什為麼在回歸之後,內地與香港融合更深,內地(包括珠三角)的發展突飛猛進,香港的經濟卻陷於今天的困境?若說是民主政制的問題,九七年前英國殖民地統治怎樣都不能說是民主政制。九七年後,撇除盲目的政治偏見,政制的民主程度更勝,可經濟表現為何不佳?關鍵在哪兒?

  壟斷導致社會失平衡

  一個可能性是香港的政治與經濟壟斷比九七年更甚。九七年前一個特殊的政治因素是英國政府政治獨裁,以穩定香港的政治為大前提,所以即使以往政府怎樣貪腐,七十年代可以一下扭轉,英國政府可以偏幫英資財團,抑壓華人,但還是採平衡手法。特別是中英談判之後,英資財團撤退,壟斷減少。而在民生政策方面,英國殖民政府是以公屋和對私營地產市實行租務管制來抑制,英資財團因此並沒有形成房地產市場的大壟斷。

  九七後香港的政治問題是壟斷。有人認為,替代英資財團的華資財團,因借房地產市場取消租務管制而大肆擴張,也接了英資財團的公共行業的壟斷,形成在香港社會內的經濟壟斷,與此同時政治上亦同步擴張關連勢力,政經同陷壟斷(當然也包括對媒體的直接寡頭壟斷和間接介入)。特區政府卻大致依附這些壟斷財團,失去了獨立平衡的功能與作用,甚至基本上採取比殖民地政府更放任的政策,也使香港的金融被外資財團所壟斷。

  這樣的壟斷導致香港經濟金融化、房地產化。其他產業被排斥、社會去中產階級化、基層貧窮化。特區政府失去了殖民地政府的平衡政治能力,也放棄了平衡社會差距對立的能力。香港的財經社會政策比殖民地時代更趨教條,也更趨落後。

  不扭轉這個政治因素,特區政府不能發揮維護社會利益、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香港經濟便在眾多利好因素下趨於衰落,社會政治問題叢生。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