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走創新發展之路 香港具獨特優勢\姚榮銓 姚 姚

時間:2016-09-27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國家科技部李萌副部長率國家科技「夢之隊」赴港參加《創科博覽2016》開幕盛典,作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主題演講。演講中特別提到香港在科技方面的獨特優勢。優勢在哪裏?旁觀者清,李萌列舉了本港高校水準高,有6所高校名列於亞洲50強。這就是說,香港教育先進發達,能培養出相當多發展科技的才俊,有源源不斷的後備人力資源。李萌又稱讚本港服務業發達。這說明他是位香港通,知曉佔香港經濟總量超過90%之服務業,不是一般發達,而是又大又強又全面,換言之,能為發展創新科技提供全方位服務,既能服務好本港,又能服務好內地。

  教育與服務業發達

  他相當清晰地列舉出本港「金融、商務、法律、知識產權等服務發達,還有一支設計、建築、檢測、測繪等專業人員隊伍」。

  在《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一書裏有如下論述: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哪個國家擁有人才上的優勢,哪個國家最後就會擁有實力上的優勢。外國看中國的潛力所在,就是看這個。中國這麼多人,教育上去了,將來人才就會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這是最有競爭力的。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引自該書107頁)。李萌給本港「把脈」,指出教育發達、服務業發達這「兩大發達」,從而「體檢」出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上具有競爭力,具有人才方面競爭優勢。正如習主席所說的,「這是最有競爭力的」。香港一些反對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反對派,曾有過不少奇談怪論,還煞有介事地杜撰出一個個理由來「倒梁」。請他們聽聽李萌有理有據的香港「獨特優勢論」吧!曾躲在議會裏不遺餘力「拉布」的那幾個議員,他們阻礙創科局誕生,自我暴露了無知無識。他們一直以來標榜代表民意,然而對香港是中產市民佔大多數的中產社會這一事實視而不見。中產階層不只擁有相當資產,也擁有相當智慧,若他們沒有專業知識、才能、創意,能向上流動,進入「中產階層」,並把香港壯大成為橄欖形「中產社會」嗎?那些白拿俸祿、一味反對撥款成立創科局的人,不關心專業人士前途和命運,違背了最大多數的民意。

  筆者以為,香港應該下決心走創新發展之路。眾所周知,在美國有佔就業人口30%、人數約4000萬左右的「創意階層」。這個階層中1/3是創意核心,2/3則是相關的專業人士,後者就是為前者創意出來的新點子丶新科技發明、新商業模式做專業服務的,配合完善、定位行銷,使之產業化,成為人們可使用的靚麗商品或可享受的優質服務。前後兩者缺一不可,相對來說前者人數少些,後者人數多些,其間也可能會互相轉化,有江郎才盡,也有後來居上。李萌實事求是地指出本港的優勢在後者,而且就內地的實際情況來說,缺乏的恰恰是「專業人士」。因此,本港要有「自知之明」,充分發揮已有的專業服務方面優勢,與內地互補雙贏,主動自覺地去襄助全國的「創意核心」的好創意,加快產業化,及時地出品上市供應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讓地球村村民共享「中國智造」。

  鼓勵專業人士轉型

  必須坦率指出,香港有競爭優勢,有專業人才方面獨特優勢,但是真要有大批專業人士去為創意產業、創新科技成功轉化為商品及服務,並非易事。為什麼?因為他們為「樓市」「股市」服務慣了,駕輕就熟,但是為「文創」「創科」服務,他們確實有難處,舊有知識一時對不上號,尚須下決心轉型蛻變。比如說法律顧問,叫他簽一份房產買賣法律文書,那當然一揮而就,從容輕鬆,但是請他到域外打一場知識產權國際官司,就得「六十歲學吹打」,更新知識重新來過,吃力一番才能應付得了。

  政府以及各個專業的行會,要幫助和鼓勵本港專業人士轉型蛻變,使他們樹立創新觀念,肯花一定時間去更新知識、充實新資訊。其實他們原有的深厚基礎知識依然有用,一旦創新得法,則英雄大有用武之「新地」。

  香港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