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六月起,中國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等相關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持PPP模式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意見。圖為廈門港口大型碼頭
2016年在貨幣回歸中性情況下,政策轉向以財政為主、貨幣為輔,由於財政支出受赤字率約束,PPP(公私合作關係)模式在政策、落地及企業業績三方面大超市場預期。未來PPP進展如何?有哪些新機遇?會成為龐氏騙局或影子銀行嗎?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任澤平
政策超預期
近期,政策對PPP的扶持不斷加碼。2016年6月起,中國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等相關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持PPP模式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意見。比如,發改委1744號文提出構建PPP項目多元化退出機制,增強PPP項目流動性,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等。此外,PPP統一立法也開始步入快車道。
同時,第三批PPP示範項目即將公布,推廣節奏加快。不同於前兩批示範項目,第三批項目由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二十個部門聯合推出,不僅項目數量和投資規模提高了,項目範圍得到大幅拓寬。第三批PPP示範項目預計將涵蓋市政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園區開發、農林水利與環境保護、社會事業與其他等多個領域。值得關注的是,東部沿海區域PPP項目佔比有望提升,預計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效應也將更為顯著。
落地超預期
與今年3月末相比,PPP項目落地呈加速趨勢。6月末,第一批示範項目中,執行階段19個,落地率達76%,未落地項目以大型軌道交通項目為主,該類項目落地周期較長;第二批示範項目中,執行階段86個,落地率達45%。據財政部PPP中心的統計,PPP項目落地周期平均在13.5個月。
財政部第一批示範項目始於2014年12月,第二批示範項目始於2015年9月,考慮到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碼及金融機構參與的深入,預計到2016年年底PPP項目落地率將明顯上升。
業績超預期
從公告披露的信息來看,上市公司參與建設的PPP項目主要集中在建築、環保等領域。上半年項目落地的加速推動了PPP概念個股的業績。一方面,在PPP業務的助力下,業務訂單增加,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另一方面,工程施工的利潤上升推動公司業績上升。多家大力發展PPP業務的上市公司預計,三季報業績將延續半年報業績向好的態勢。
對比2016年上半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和PPP概念個股的業績,可以發現,無論是所有PPP概念公司還是子類別公司(如海綿城市,裝飾園林及污水處理板塊),營業收入的同比漲幅都明顯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淨利潤方面,參與工程施工及施工期較短的公司明顯業績提振幅度更大。
是否是新「龐氏騙局」?
界定PPP模式是否是新的「龐氏騙局」,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龐氏騙局。市場判斷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主要有兩點:信託資金形成的資金池的投資方向不明,以及「借短貸長、借新還舊」。
我們認為當前PPP模式不能認定為新的「龐氏騙局」,主要基於龐氏騙局的兩個本質特徵作出的判斷。首先,PPP項目是否有明確的投資方向,項目是否是編造的虛假項目。這點基本上可以排除,落地的PPP項目都有明確的投資領域,或是基建或是公共服務領域。
其次,投資資金的流動性風險是否可控,是否「借舊還新」。一般而言,金融產品都具有流動性風險,但不同於「龐氏騙局」,正常的金融產品的流動性風險是客觀的,而不是人為的惡意融資帶來的。對於PPP項目而言,參與方了解投資周期長的特點,因此傳統銀行信貸模式參與比例非常低,「借短投長」的資金期限錯配的風險大大降低。
是否是新「影子銀行」?
「43號文」出台之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被認為是廣泛存在的「影子銀行」。「43號文」剝離了地方融資平台的融資功能,有效地降低了地方政府債務期限錯配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基建對資金的需求短期內不會減少,甚至在穩增長的訴求下繼續上升。政府大力扶持PPP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地方政府此後的財政困境。
但最近一段時間,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加快項目的上馬,抑或是單純為地方政府融資,以PPP項目之名行融資之實。比如,尋找一家資質較好的社會資本(如大型央企)合作,雙方出資成立項目公司,由該項目公司作為PPP的主體投資基建項目,然後簽訂回購股份的協議,承諾在未來項目建成後以一定價格回購其全部股份。這種模式實質上仍是過去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邏輯,一旦這種情形失去控制,會演變成一種新的「影子銀行」。
不同於過去地方融資平台的是,PPP模式下的基建項目融資,沒有了政府的隱性擔保,取而代之的是項目的資質和信用。也就是說,PPP就算是新型的「影子銀行」,亦難復昔日的輝煌。《新預算法》將PPP納入了財政預算和人大決議,在該約束下PPP難以替代地方城投公司成為新「影子銀行」。
目前,市場上對PPP項目的擔憂主要來自於現金流風險。在落地項目中,採用使用者付費的PPP項目最受歡迎。9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強調:「再向社會集中推介一批有現金流、有穩定回報預期的項目」,意在加快PPP項目落地,加強市場對PPP模式的信心。
項目的現金流風險?
全國PPP綜合信息平台項目庫季報第三期中提到,6月末政府付費類和可行性缺口補助類項目的比重比3月末略有提高。實際上,基建項目和公共服務項目中,使用者付費類別的佔比並不太高,半公益和公益類項目居多。
政府付費類項目的政府違約風險歸根到底還是因為PPP模式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政府契約精神的缺失。一旦通過立法的形式把政企合作模式標準化,政府和企業的違約成本超過其收益的規模,PPP模式就會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