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簽署、十二日正式生效的敘利亞停火協議,終於給持續五年、造成四十萬人死亡的武裝衝突帶來一線轉機,也給飽受戰火洗禮的平民百姓帶來一縷曙光。敘未來局勢是就此進入由戰到和的「轉折點」?還是僅僅曇花一現?尚需時日觀察。
極具諷刺的是,就在美國務卿克里與俄外長拉夫羅夫宣布達成全新停火協議的當天,敘國內戰火仍在燃燒,一次對反對派佔領地區的空襲,造成至少百人喪生。這不過是敘局勢的一個縮影,透出的信息令人不安。
新停火協議確定了「兩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各方不得動用武力,以便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順利抵達受困城鎮,俄美雙方將分別約束政府軍及反對派停止軍事行動,並與極端組織劃清界限;第二步,如果協議能夠落實七天,美俄將加強在敘軍事合作,包括情報共享和協調打擊極端組織。如今,停火協議第一步已正式邁出,其結果將直接關係到敘局勢走向,影響到美俄後續的反恐合作。
敘停火協議是美俄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既然是妥協,就意味着各方利益並未得到全部滿足,很難說誰是真正贏家。這反映了敘利亞局勢的複雜性,也是協議執行中的最大隱患。
總體而言,巴沙爾政府得到俄的支持,反對派武裝受到美的庇護,但實際情況亦不完全如此。由於ISIS這一共同敵人存在,美俄對敘政策經常出現搖擺。俄高調介入敘利亞內戰後,明確把巴沙爾政權作為敘國內唯一合法政權,把企圖推翻敘政府的ISIS和反對派武裝均列為打擊對象。但俄也深知反對派武裝的複雜背景的實力,並不想一棵樹上吊死,在對巴沙爾政權支持上留有餘地。
美對敘政策最為尷尬。在敘動盪前期,美一心想把巴沙爾趕下台,將此作為一切談判與對話的出發點,甚至一度準備出兵,武力推翻巴沙爾。但隨着ISIS的崛起,特別是俄軍事介入敘內戰後,美漸漸淡化並放棄了巴沙爾下台的「底線」。美所支持的反對派更是魚龍混雜,特別是其中的激進派與ISIS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很難劃清界線。美對反對派既要「撐」,又要「防」,效率大打折扣。
美俄是因應ISIS共同威脅而結成的策略性「同盟」。諸如情報共享、協調行動等實質性反恐合作,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政治互信。敘利亞停火協議實際上是雙方迫於形勢各取所需,處處散發着明顯的功利味。即使第一步能夠成功,第二步也會荊棘密布,困難重重。
敘停火協議的落實既取決於美俄本身,也有賴於兩國對敘局勢的掌控能力。敘停火協議達成難,執行可能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