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央行周三逆回購操作規模達到1400億,應對月底流動性波動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為應對月底流動性波動,央行時隔逾半年重啟14天期逆回購,規模為500億元。當日繼續進行7天期逆回購操作,進行的逆回購操作規模達到1400億元。受訪專家相信,重啟14天期逆回購有「鎖短放長」的政策意圖,其目的是維持市場資金面的基本穩定,鑑於目前市場實際流動性並不缺乏,預計短期央行不會動用降準、降息工具。
央行周三分別進行500億元14天期及900億元7天期的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為2.4%及2.25%,當日實際淨投放400億元。
短期料不減息降準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分析師陳冀表示,央行重啟14天期逆回購操作,意在平衡並補充市場流動性,藉此維持資金面和市場利率的基本平衡。他相信,14天期逆回購品種的重啟,表明公開市場操作態度已有所微調,預計央行仍將繼續觀察市場流動性需求,並針對不同流動性狀況,開展不同期限的逆回購操作。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14天期逆回購是正常的操作,市場不應過度解讀。他並強調,14天期逆回購可填補7天期逆回購利率與SLF、MLF之間的空檔,提高央行對市場利率的調控能力,使貨幣市場利率更平坦化。
李慧勇相信,大國貨幣政策要堅持獨立性,且立足內地經濟。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貨幣政策略偏寬鬆的立場不會改變,鑑於四季度中國經濟仍將受壓,貨幣政策仍有寬鬆空間。陳冀坦言,目前市場利率仍在低位,且市場實際流動性並不缺乏,企業信貸需求依然疲弱,「短期降準、降息恐仍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