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嘉賓代表為「中國非遺基金」香港首發式剪綵
全球首隻針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放式基金──「中國非遺基金」香港首發式昨日在港召開。知名投資人陳詠雅、葉畫大師柳儀橋等人現場表達了投資合作意向並進行簽約儀式。湖北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朱進在會上表示,金融是現代社會的「潤滑劑」,該基金的發行有利於募集更多社會閒置資本投入到非物質文化保護及傳承工作中。希望通過此次基金的發行,推動文化與金融、研究、科技等產業的進一步深化對接,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文:大公報記者 陸 鈺 圖:大公報記者 林少權
是次活動由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下稱「武旅投」)主辦,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楊益、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湖北省政府原副省長韓忠學等,近百人到場出席活動。
主要投資六大優質項目
香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本港大力促進非遺事業的發展和推廣,2014年,先後成立了香港非遺清單及非遺數據庫服務於民眾。朱進稱,內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市場近年迅速發展,其市場規模和美元的市值成交額成倍增長,該基金在香港發行將進一步推動兩地的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標準盛豐中國非遺基金投資總監黎榮泰表示,中國非遺基金由武旅投發行,委託香港標準盛豐作為基金管理人,以「非遺+」的概念,由上而下的對項目進行調研。據介紹,該基金主要投資於六大優質項目,包括優先投資長江流域的非遺生產性保護、支持內地傳統項目的共同發展、全球布局非遺展示中心,打造首個「非遺小鎮」以及「中國非遺研究院」「長江非遺學院」等。
此次該基金發行得到了內地和香港兩地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駱郁廷表示,內地文化產業起步較晚,面臨着巨大的挑戰,文化的現狀和時代間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建設,發掘非遺的文化潛力和經濟潛能,切實提高內地文化的實力。
藉港平台與國際接軌
他續稱,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能加快社會文明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學習和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的文化有助於更好的吸收和借鑒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自身文化發展,從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項目受到世界的關注,推進中國非遺國際化對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有着重要的時代價值。
香港民族文化促進交流會主席陸永盛亦表示,當下互聯網快速發展,資源整合和數據分析至關重要,香港有着眾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可更好的通過互聯網將中國非遺事業與國際成功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