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府有必要增加推出核心商業區的商業發展用地,騰出地皮用作私人商業發展,緩解商廈供應緊張的情況
本港經濟走下坡,整體地產樓市大吹淡風,但商廈物業市場卻強勢畢呈、有價有市,頻現大手物業高價成交的例子。事實上,本港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外資企業引進來的聯繫人角色日益重要,令本港商廈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失衡情況已不下於住宅樓市,商廈資產泡沫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供求失衡迭創新高
近年本港商廈成為中資財團大手掃對象,昨日再錄一宗成交例子,由深圳祥祺集團以四十五億港元向會德豐購入紅磡Harbour Gate東座寫字樓物業,折合每方呎樓面價格為約一萬六千元,再創該區寫字樓呎價新高。
在去年十一月,中國人壽以五十八億五千萬元購入Harbour Gate西座寫字樓物業,每呎樓面價格只是一萬四千八百元,換言之,物業價格在八個月內便升值了百分之八,升幅遠超經濟增幅,今年首季GDP只是百分之零點八而已,本港經濟不斷走下坡,商廈市道仍然逆市上升,關鍵因素是供不應求。
升勢與經濟漸脫節
其實,現時內地經濟保持百分之六點七的中高速增長,企業走出去步伐提速,本港成為內企拓展海外市場的踏腳石,而內地穩步推進資本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本港成為引進海外企業投資內地的重要平台,這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令商廈需求殷切。
但是,本港商廈供應卻未有同步增加,遂令商廈租售迭創新高,尤其是近年中資財團大手掃入商廈,致令升勢更加凌厲,當中商業核心區的商廈租金升勢最急,與實體經濟漸呈脫節,泡沫風險正在不斷上升。
租金創海嘯後新高
今年上半年中環商廈租金按季上升百分之四點八至每呎一百零七點四元,為零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新高,預計全年中環商廈租金上升百分之五至十,不利本港營商環境。
即使未來三年本港寫字樓供應量表面上逐步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二百萬方呎樓面供應,但主要來自非商業核心區如九龍東,難以遏抑商業區商廈租售價格呈非理性上升。
中環、上環、金鐘,以及灣仔等商業核心區商廈供應有限,加上中資與海外金融機構不斷進駐本港,空置率持續低至百分之一至二,預料短期內商廈租售價格不易大幅度回落。
當局有必要增推出核心商業區的商業發展用地,如加快灣仔多幢政府大樓搬遷計劃,騰出地皮用作私人商業發展,緩解商廈供應緊張的情況。
希慎料續跑贏大市
由於傳統商業區的商廈持續匱乏,租金保持堅挺,希慎興業(00014)等收租股,有望繼續跑贏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