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經濟轉型始於教育轉變/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 約翰.奈斯比特、多麗絲.奈斯比特

時間:2016-07-13 03:15:52來源:大公網

  不論我們生活在美國、奧地利還是中國,都受限於不同的框框——或我們自己選擇的,或與生俱來的,或是一切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框框。這些條條框框隨?內在和外在兩個因素不停轉變。中國的轉變正好說明了框框的轉變,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的框架轉變比川劇中的變臉還要快。中國今天再次經歷新一輪轉變,在此過程中,中國對內變得更具中國特色,而在國際舞台上則變得更全球化。

  為了更有力應付各種挑戰,中國提高了吸引外國人才和專家計劃的效率和成績。表面上,中國吸收的是外國的知識和專門技術,但我們相信,中國吸收到的是同樣寶貴的開放精神——中國的開放精神。事實上,實質的轉變必先始於我們的思維。

  欠缺創造性思維

  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框架轉變,是由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但即使主意既決、方向已定,中國因為仍未能由集體思維轉變為創造思維,所以難以成功落實這些措施。當然,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證實了可以靠創造思維不斷應付轉變,但這不是中國所需要的從根本改變的創造思維,亦與中國可否適應新環境無關,問題是能否勇敢的走出一步。我們雖然受限於框架,但也可以想方法擴闊這些框架。這對於不少中國人而言,仍是難以想像的。

  要開拓這種視野,首要的是教育。在過去數年,我們曾與成千上萬來自中國各省市的學生對話,都驚嘆他們的智慧。在討論中他們很開放地提問,但當說出一個與他們所學到的標準答案不同時,他們總顯得靦腆。

  我們最近主導一群中國學生進行一項研究。透過接觸了解,我們發現,這種安全自保而跟隨標準觀點的思維,不可能一日就改變。我們也意識到,研究設定的框架愈窄,學生的思維視野愈難擴展。這種發現令研究變得更有價值。我們根據這個發現,依照西方人的思維設定了一個更廣闊的思維框架,結果不少學生竟想要退出。他們感到無助孤立,對他們而言,隨意提出意見是可怕的。

  人才培訓成關鍵

  這都是我們的錯,我們把他們推上十米深的跳水高台,而不是剛起步的一米高跳板。其實,不管是從一米高跳板,還是十米高台跳下,也要遵守規則的。如果你不向上挑戰,便不會知道從十米高台跳下的規則。

  中國需要把人才隊伍轉型,才可將服務和知識主導經濟轉型。若把上述的原理應用到這方面,中國需要推出措施讓人才培訓符合所需的條件。這方面的挑戰不在於科技資金,而是未能改變既定思維。中國的青年人憂慮能否找到工作,而企業正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員工而犯愁。這說明了,中國的經濟轉型創造了新框架,事實上也需要新框架,這些框架不能單靠由上而下,而是需要動力推動改變,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