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違約事件增加,周期性和產能過剩行業首當其衝,主要涉及太陽能、原煤、鋼鐵、水泥等行業,違約事件短期內產生負面影響,但對債券市場長期發展及成熟應帶來正面作用
如果中國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之後持續多年經濟及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催化劑,那麼近來中國資本市場加速對外開放,則可能成為包括中國債券市場在內的資本市場未來加速發展和成熟的根本驅動力。/中銀國際固定收益研究部主管 王衛博士
1998年,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對外債務違約(包括海外債券)而申請破產,成為首個境外債務違約的中資企業。中資企業自此出現海外債務違約事件,國際投資者已經適應並逐漸熟悉中資境外債務重組的程式和操作模式。然而,境內債券違約事件卻是個新現象。如果以2014年上海超日太陽能債券違約作為境內第一起公募債券違約事件,2015年以來境內債券違約事件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2015年4月天威債券違約是首家國有企業發生違約事件,可謂是打破國有剛性兌付的標誌性事件。
日前,在公募和私募債市場中已出現若干境內債券違約的案例:公募債有29支,私募債為28支。
從時間上看,2014年共有四個發行主體計五隻債券違約,2015年的數目達17個主體20隻債。2016年初至今分別為17個主體32隻債。
債券違約企業覆蓋廣泛,包括央企、地方國企、中外合資、外資及民企。債券的種類也覆蓋幾乎所有類型,包括公募債中的公司債、企業債、中票、短融券和私募債中的定向融資工具及私募公司債。
周期性行業首當其衝
從行業的角度看,周期性和產能過剩行業首當其衝,主要涉及太陽能、原煤、鋼鐵、水泥和冶金採礦等行業。這些案例中,幾乎所有公募債以及83%的私募債的起始評級(境內)均在AA-到AA+之間,但其中沒有一支為AAA評級。
違約解決方案方面,有一部分違約債券最終通過各種資金獲取途徑和方式(自籌、母企/股東支援、地方政府幫助、擔保企業代償等等)得以全額償付而皆大歡喜。儘管如此,仍有大部分的違約案件正在執行債務重組的法律程式。其最終解決有望給投資者提供較清晰而可循的中國境內債券違約重組參考經驗。以上中銀國際的數據並未包括中小企業債市場出現的一些兌付困難的信用事件,因為這些債券的擔保增信機構基本履行了他們的代付償還的承諾。
違約事件呈上升趨勢有諸多原因。筆者認為,除中國經濟放緩、全球商品價格暴跌以及全球復甦乏力的現實原因外,中國持續的金融市場化和市場改革也帶來了新的政策意向,即政府對企業違約事件,無論是在私有還是公共範疇內,已具有更高的容忍度和改革意志。這也與去工業產能、調經濟結構、實施國企改革、加大金融市場開放的政策遙相呼應。換言之,中國債券市場違約事件的出現將會越來越市場化和常態化。
打破剛性兌付利發展
儘管違約事件上升本身在短期內產生負面影響,但對中國債券市場的長期發展及進一步成熟應將帶來積極和正面的推動作用。筆者認為,在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加速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剛性兌付(允許國企違約發生)、讓市場真正體現信用價格差異(按風險定價)、完善境內信用評級體系(擴大評級的差異性)、建立可循的企業破產和債務重組法律經驗及依據(實踐破產法和債務條款)、推動信用市場避險工具的開發和利用(如信用違約互換掉期)、加強對投資者(特別是國際投資者)的信用保護,提升債券發行條款的約束力和執行度(與國際慣例、實踐接軌),以市場的力量來擇優退劣及決定資源的分配(市場有序退出機制)等等,均將是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如果說中國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之後持續多年經濟及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催化劑,那麼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加速對外開放,則可能成為包括中國債券市場在內的資本市場,未來加速發展和成熟的根本驅動力。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其不構成且也無意構成任何金融或投資建議。本文任何內容不構成任何契約或承諾,也不應將其作為任何契約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