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粵港大平台 港青新機遇/張學修

時間:2016-06-10 03:15:25來源:大公網

  “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國家領導人在指引香港工作時一再強調的核心理念。事實上,發展不僅是社會的主要任務,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對於年輕一代更是如此。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體,在當前外圍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年輕人要尋求個人發展,需要將眼光放長、放遠。

  粵港兩地強化政策支持

  內地幅員廣大,香港青年可通過先參與臨近地區的合作平台,利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實現個人發展。而粵港兩地史上經貿往來頻繁,不僅在地理、文化、語言上具有先天優勢,同時在國家經濟開放發展過程中更扮演?重要角色。

  在去年九月的第十八次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上,兩地政府編製了《二○一六年重點工作》,納入九十二項合作項目。而今年三月的粵港第二十一次聯席會議中,雙方更明確了重點合作範疇及方向,包括“一帶一路”、創新及科技、重點區域合作、服務貿易自由化、青年合作等方面,為兩地經貿合作強化政策支持。在青年合作上,兩地進一步拓展“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同時港府也即將推出“青年發展基金”,為香港計劃創業的青年提供資金支持,並鼓勵粵港兩地年輕人合作創業。一系列政策措施為香港青年創業創新提供機遇。

  上個月張德江委員長視察香港,就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做出了清晰指示,為香港全方位投入國家戰略建設開啟序幕。“一帶一路”作為國家高層戰略,為沿線區域的合作聯通作出了宏偉規劃。而香港青年也應充分認識“一帶一路”戰略平台,在定位地區優勢的同時,為個人的發展提供指引。畢竟人才作為港區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需通過新一代接力,才能得以鞏固和強化。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加強與內地經濟的“互聯互通”,擔當國內經濟對外開放及國外資金進來的“超級聯繫人”。而優先升級香港與臨近省市的經貿合作是必要之舉,在此基礎上通過重點地區輻射到更廣大內陸區域。粵港經貿往來已久,為進一步升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香港青年可通過粵港合作平台,以及國家對港資企業的相關政策優惠參與其中,推動兩地經濟實現更高水平的合作融通。

  在粵港兩地的經濟合作上,“十三五”規劃在《港澳專章》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台的建設”。同時也明確了以創新發展推動經濟增長,而粵港兩地的合作的重點之一就是科技創新。二○○四年政府推出的“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高新科技項目,促進兩地科技研發交流,同時推動粵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香港青年在該地區就業創業,尤其是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上大有可為。一來科技創新屬於高增值產業,順應時代發展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大局,具有無限潛力;此外通過兩地青年共同開拓市場,能夠為初創企業有效融資、管控成本爭取支持,規避風險;同時粵港兩地通過年輕一代深入交流合作,正是順應兩地經濟融合趨勢,響應國家戰略號召之舉,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方優勢。

  扎根現實學以致用

  香港回歸以來正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取得了不俗成果。當前社會內部縱然存在問題,但地區的發展仍是主要任務。當前香港年輕一代的成長背景與上一代不同,年輕人對於地區發展有自己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個人的理想需扎根現實,否則只能淪為空想。實踐出真知,年輕人從象牙塔出來,投入社會,是另一階段的成長。要做到學以致用更需不斷磨煉,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香港是國際化城市,中西文化交融,年輕人應發揚地區開放、包容的精神,切忌偏激行事走向死胡同。香港與內地一脈相連,地區間的習俗、文化差異在所難免,無限放大這個差異是無謂之舉。相反兩地青年更應加強交流,增進了解,才能真正認識國家現狀以及國情國策。憑藉粵港兩地的共融優勢,相信兩地年輕人通過交流合作,不僅能夠增進理解包容,強化自身認同感,同時也能夠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為兩地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是當前推動內地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也是香港創造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法寶。香港區青年擔負地區發展的重任,應刻不容緩把握機遇,積極進取謀求發展。香港的未來寄望於年輕一代身上,而各界也應給予信心、報以耐心,為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